应对疫情,我国推出了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但留有余地
“功成于韧 —— 大变革时代的中国信念”2020新浪财经云端峰会于6月8日-10日举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财办前副主任杨伟民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杨伟民表示,应对疫情,我国推出了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但也留有余地。在其看来,这是为了政策的可持续性。“我国政策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相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而言,这个政策空间还相当大。无论是总量性、结构性还是数量型、价格型的政策工具,其实都有充足的‘弹药’可用”。
此外,杨伟民强调,在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力度的同时,今年把畅通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在此之前,我个人认为财政和货币的传导机制确实都存在不够畅通的问题,政府财政增加的支出不一定进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最需要的领域、最需要的项目,增加的流动性不一定流入最基础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两万亿资金全部转给地方,直达市县基层,而货币政策提出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两个传导机制的创新性安排,我觉得不仅对当前,对长远的发展和改革而言,可能也都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或许可以在其中积累出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一个有效的传导机制”,杨伟民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杨伟民:非常高兴参加新浪财经云端峰会。
两会刚刚结束,下面我就以这次会议的主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题目,讲四个观点。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特别是在全球的流行,的确对我国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冲击,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这没有改变我国今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个目标是怎么提出来的?我们稍微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改变了原来到202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了更加务实、更加贴近民生的目标,也就是“到2020年人民生活要达到小康水平”。
2002年党的十六大根据当时已经实现的小康生活,当然还是一个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又提出了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是到2020年。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都坚持了这一目标没有变。同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地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