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国经济 > 贵州省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服务业复苏跑出“加速度” 详情

贵州省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服务业复苏跑出“加速度”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网站 / 2020-04-30 10:42:51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消息,一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2057.06亿元,同比下降0.3%,增速居全国第2位,占GDP比重达到55.5%,为全省经济加快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进入3月,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服务业复苏跑出“加速度”,服务业加快从疫情冲击中恢复、发展态势稳步向好。
 
  “服务业点多面广、关系经济民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贵州省服务业遭受重创,要把全省经济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很重要一点就是最大限度把服务业时间抢回来、损失补回来,把影响降到最低。”贵州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此次疫情对文化旅游、批零住餐、交通运输等行业冲击很大。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抢抓机遇、用好机遇、转危为机,推动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非营利性服务业等服务业较快增长。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9%,包括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水利、环境、教育、卫生等非营利性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增长6.8%,占GDP比重为29.9%。这些行业增速较快、比重较大,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文化旅游、批零住餐、交通运输等行业下滑影响。
 
  抢时间、赶进度、补损失。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贵州省强化统筹调度、分类指导、政策扶持,采取超常规举措有序推动各行各业正常运行、全面开放,推动服务业迅速恢复,千方百计对冲疫情影响。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推出“管点、控线、畅面”等务实管用措施,在全国率先取消交通关卡推动要素加快流动,为服务业企业复工复产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条件、赢得了主动。
 
  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一天不能耽误。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商务、住建、文旅等部门迅速成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房地产销售企业复工复产等专项工作组,建立日调度、日报告制度,开通服务专线电话,构建省市县三级调度体系,派出调研督导组分市州分行业开展调研督导,在全力推进复工复产的基础上,推动企业尽量实现达产达能、满工满产,加快全面恢复正常经营秩序。
 
  围绕生产经营、劳务用工、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方面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影响,贵州省第一时间出台了支持服务业市场主体17条、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10条、金融业服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条、助推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复工营业20条、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用气价格、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等政策措施,全力扶持企业渡过难关。率先全面恢复全省交通流通,率先分类分区分批次开放全省域景区,率先宣布高三、初三学生3月16日正式开学……。在系列政策举措支持下,全省服务业加速复苏回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3.2%,证券交易额增长48.2%,文化旅游业加快回暖,批零住餐等行业逐步恢复。
 
  危中有机,化危为机,线下损失线上补。贵州省高度关注应对疫情催生或推动的线上消费、无接触配送、云办公、数字娱乐等相关产业和业态,采取积极措施深入挖掘增长潜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服务业在抗“疫”中加速数字化升级,网络购物、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问诊、远程办公等新兴服务需求快速扩张,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表现亮眼,逆势同比增长54.5%,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增长2.9%,带动电信业务总量增长54.2%,移动短信业务量增长27.1%,互联网用户总数增长3.9%。线上业态快速向生活多个领域渗透,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44.4%。
 
  关键时间节点决策果断、措施精准。贵州省委、省政府及时主持召开系列专题会议,分析研判疫情对贵州省服务业的影响,部署安排加快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项目,全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提升。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加快发力,列入今年省重大工程项目364个,年度计划投资858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145亿元,227个在建项目全面复工,新开工53个、较一季度原计划多开工11个。随着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让贵州服务业快速回升的韧劲十足。
 
  通过超常规举措,全省服务业正加快从疫情冲击中恢复,回升态势强劲。围绕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我省大旅游、大数据融合、大健康、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养老服务等各领域正全面开花,传统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加快培育壮大,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与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已成为贵州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随着多彩贵州促消费百日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必将带动服务业特别是文化旅游等行业全面复苏、加快发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