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管清友:如何看待一季度-6.8%的增长?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未来走向如何?
央视网 / 2020-04-20 11:11:08
原标题:管清友:今年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 2020年会是资产大年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一季度GDP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出现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一季度-6.8%的增长?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未来走向如何?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负增长6.8%如实反映了疫情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全年经济底部已经确认,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数据公布后,宏观政策和企业都可以轻装上阵,政策操作空间、节奏将更加明确,企业纾困、民生救助将是未来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当下,企业和个人都应该保持底线思维,放低预期,保证现金流和基本收益率。中国经济韧性还在,保持乐观,明年一定会更好。
今年的经济底部已确认 最坏的时期过去了
央视网记者:如何看待一季度经济负增长6.8%?
管清友:一季度增长-6.8%,从数据上看已基本确定是全年底部。3月份数据已经从环比上出现反弹,未来二季度的数据肯定会比一季度好。
-6.8%是实事求是的数据,一方面反映了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实际冲击,提示对于经济大幅下降必须高度重视,要支持企业纾困、刺激消费,用改革释放活力。另一方面,明确了疫情的冲击,宏观政策、企业就都可以轻装上阵,明确政策操作的空间、力度、节奏,稳就业,稳住基本盘。
当然也必须注意到,统计数据反映了基本情况,也存在“幸存者偏差”。在很多领域、很多行业,实际冲击更为严重,企业自救不可或缺。在目前国内宏观政策的空间下,下决心从要素改革入手,激发新一轮的增长活力,已经十分紧迫。
客观来说,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和韧性很大很强,只要我们思路正确、举措得当,中国一定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复苏最快、恢复最好的。从长期看,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仍然很大,这在全球大经济体中绝无仅有。
央视网记者:全球疫情蔓延还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哪些影响?今年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吗?
管清友:全球疫情蔓延未来还会在交通航运、国际贸易等方面造成冲击。疫情防控需要全球协同合作、共同努力。我们自己也要有长期应对疫情影响的思想准备。可以这样说,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之外,我们要对后续世界经济秩序、政治秩序的变动做到心中有数。
这次疫情最大的冲击——经济大停摆时期已经过去。目前中国已经开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虽然后续的连锁反应影响还在,但都会在预期之内。
我个人认为,今年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虽然因为疫情可能会有一大批企业被淘汰,这很残酷,但危中有机,同时也会诞生更多的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技术,而且应对危机的过程也是补短板、促改革的机会。现在更容易对深化改革形成共识,加快寻找经济发展新动能,释放新的改革红利。
2020年会是一个资产大年 有许多结构性机会
央视网记者:您对今年资本市场怎么看?
管清友:一季度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一季报都已经陆续出炉,对资本市场总体来说算是一种利空出尽。
我个人很看好今年的市场。因为上半年整体肯定是在一个底部区域,随着上市公司一季报的陆续公布,疫情对企业的冲击也逐步清晰,预期明确,轻装上阵,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2020年会是一个资产大年。
今年的宏观政策都比较克制,不会出现大水漫灌,不会出现超预期宽松,所以股市也不会出现像2015年那样整体的指数大幅上涨,但会有很多结构性机会。今年主要要看板块和个股,不是看整体指数。很多板块受疫情短期冲击很大,震荡之后,价格和估值更匹配,性价比较高的资产有了更多买入的机会。
在这个时候,业绩相对比较稳定的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就会凸显出来,“强者恒强”的龙头效应还会延续。还有很多受疫情冲击明显的消费类板块,业绩短期下滑比较厉害,但性价比会提升,未来也有增长空间,都是可以买入的机会。科技股的机会,主要还是要看是否有自主核心技术,两端产业链附加值较低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才会高,这就需要投资者深入分析辨别。
央视网记者:您如何评估这次疫情对实体经济产业链的影响?
管清友:疫情影响之下的全球产业链重构是肯定的,只是现在还不能确定它的烈度有多大。
我有一个推演猜想,拉长周期看,全球化的状态可以分为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是1945—1991年,二战结束以后到苏联解体,这个阶段是东西方两大阵营、两大平行市场形成时期。第二个周期是1991—2016年,全球化扩张,全球统一市场逐渐形成,中国逐步融入世界,成为世界工厂,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受益于全球化而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个周期从2016年开始,以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为节点,逆全球化程度加深,或者说半全球化、区域化更明显,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会隔断,但总体比原来弱了很多。
如果按此推算,从2016年算起,未来这样的状态还要持续几十年。如果推演成真,将会是个很令人遗憾的场景。中国也必须学会面对新的经济秩序,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战略走向。
企业纾困和民生救助将是未来政策着力点
央视网记者:您对未来宏观政策有何预期?
管清友:今年宏观政策应该聚焦于企业纾困和民生救助。为企业纾困,不能光有数量工具,更要有价格工具。如果只是在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降息,很有可能形成金融空转,所以,需要直接降贷款利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企业纾困的问题上,金融机构需要对中小企业让利,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只有让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才可能解决就业问题,稳住基本盘。
关于民生救助,重点是防止出现人道主义危机,要提高对失业和困难群体的救助补贴。比如消费券发放就很好,基于我们的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对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失业群体发放。
央视网记者:当下经济通胀和通缩哪种风险更大?个人该如何应对各种风险?
管清友:现在是两种状态都存在:从CPI看是通货膨胀,从PPI看是通货紧缩。所以现在经济是陷入了一个非典型意义上的滞涨状态,情况比较复杂。但我们不妨跳出西方教科书的框架,回归传统中国式智慧——大灾大疫之年,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对普通人来说,紧衣缩食、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是必须的,这是被动式的应对。再者,尽可能持有受通胀或通缩影响比较小的资产,比如通缩时持有货币,通胀时持有资产。至于持有多长时间,就需要投资者自身加强学习,对现状有个基本认识和判断。
投资风险很大,尤其在目前情况比较复杂的时期,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稳住现金流。普通人要降低收益预期,比如投资一些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就可以了。我们要有底线思维,要不断提升认知能力、专业水平,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悲观没有意义,明年一定会更好。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