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华战略与政策走向
《学术前沿》 / 2025-04-30 13:28:34
特朗普2.0时代 中国面临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未来十年,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五个标志性事件亦可能出现。未来十年对于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发展而言,将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十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年。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对未来十年发展的谋划。美国政府认为,未来十年是中美竞争的关键十年;欧盟国家普遍认为这十年是决定欧洲能否走出困境、实现大国抱负的关键时期;俄罗斯坚持认为能否或以什么方式结束战争,在世界格局重塑中如何确立俄罗斯模式,决定着俄罗斯未来的国家命运和国际地位;印度明确提出未来十年是决定印度发展的关键十年。对我国而言,这十年是实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从而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十年。基于对未来十年的综合性分析,五个标志性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将发生。
第一,特朗普再度执政,将对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特朗普再度执政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总统,即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于一体,甚至有可能第一次结束美国所谓的“政治正确”和“美式民主”,第一次全面清理美国“深层政府”、摧毁几百年来构建的政府基础架构,并第一次由全球战略扩张转向战略收缩。未来几年,美国的衰败和兴盛可能皆系于此君,基于特朗普的个性及其执政四年与被制裁四年的经历,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尤其是任期内前两年大概率会争分夺秒实现“抱负”与“报复”。
第二,大国关系将重新调整,在现有基础上将会发生一系列重大结构性变化。特朗普执政后,美国的国际战略发生重大调整,总体上在全球收缩战线,在一些地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具体而言,一是特朗普多次扬言力图将格陵兰岛、加拿大、巴拿马运河划归其国家版图,使美国成为最大的北美帝国;二是在解决乌克兰危机中主张承认现有边界,提出将俄罗斯重新纳入七国集团(G7),预判未来作为交易有可能将承认俄罗斯恢复或保持其势力范围;三是在中东地区力挺以色列,当地时间2025年1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一项所谓“彻底清理加沙”的计划,意在扶持以色列成为中东地区的霸主;四是与印度总理莫迪会面,许诺孟加拉国交由印度处理,莫迪意在稳住美国以应对中国,而特朗普则想从中获取更多利益。中美关系发生新的调整,中国的经济实力、发展潜力、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影响力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增长,在科技创新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不断取得结构性突破。特朗普政府意在推进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再平衡”,俄罗斯成为中美关系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特朗普曾多次指责拜登政府“让中俄走到一起”,并誓言将会“拆散中俄联盟”,为此,其一方面向中国示好,提出新的G2主张,并表示打算3个月内访问中国;另一方面转而与普京通话,力促俄美关系趋向缓和。总体而言,中俄关系仍然趋于稳固。2025年1月21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视频会晤,习近平主席强调:“新的一年,我愿同总统先生一道,继续引领中俄关系登高望远,以中俄关系的稳定性和坚韧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共同促进两国发展振兴,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普京则在会晤中指出:“俄中始终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平等相待,双方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从不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中俄两国的合作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因而相对稳定、受两国国内政治因素及外部局势变化的影响较小。总体判断,俄罗斯将继续与中国保持战略互信,维持来之不易的“全球南方”国家力量增强并制衡美国单级霸权的局面。印度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其宣称,到2027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充分显示其增强综合实力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雄心。近年来,印度的对外政策呈现在大国之间“反复横跳”的特征,但综合来看其与中国的关系会因追求本国长周期战略目标而出现阶段性或间歇性缓和,中印合作符合印度的长期战略利益,有助于增强其经济实力并在世界舞台巩固大国身份。日本、韩国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对外政策受美国的影响颇深。虽然欧洲明确反对美俄就乌克兰危机的做法以及美国再举“关税大棒”挥向全球的对外政策,但这些国家大都需要依靠美国的军事实力来维护自身安全并且在经济上与美国深度捆绑,这决定了其尽管会在一定条件下因为本地区、本国利益反对美国,或与中国深化合作,但最终会选择在对外政策上与美国保持总体上的一致性。
第三,科技革命将以难以想象的速度爆炸式、颠覆式甚至失序式发展。前十年全球科技革命呈现快速发展和复合式发展的特点,而未来十年更重要的是推动科技革命成果的快速和广泛应用。一方面,这将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产业链供应链、产业形态、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应用发挥积极作用,例如,近期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并向全球开源,这将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也可能带来一定消极影响:一是对就业市场产生替代效应,可能形成世界性的就业矛盾,谷歌文档之父史蒂夫·纽曼在最新长文中预测,届时,AI将会取代95%人类工作,甚至包括未来新创造的工作。以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多是替代人类的大部分体力劳动,但目前的发展证实其可以代替人类的脑力劳动,而这将使人类面临生存、就业、家庭、道德、伦理等层面的挑战。二是前沿技术在战争场景中应用带来的威胁。若低轨卫星、无人机、机器狗、机器人等在战争中得以广泛应用,将使战争升级或高度科技化,其应用的无序性和不可控性,可能给人类生命安全和地球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三是教育、科技、文化、学校等形态、业态或者生态在未来或将得以重构。例如,教育场所、教育方式、人们的工作方式、工作场所等可能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当前,一些城市写字楼空置率逐渐上升,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企业总部转移或人口流动,而未来即使没有上述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办公。四是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应用可能会出现失控、失序的现象。美国原始创新能力的优势较为突出,在其遏制其他国家科技崛起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大部分国家在一些领域的落后趋势可能越来越明显,世界可能出现少数科技巨头形成科技霸权的新格局。这种科技霸权叠加原有的美元霸权、军事霸权,可能将构成更加稳固的霸权格局,或对其他国家形成碾压式的优势。从长远来看,科技霸权对世界经济的破坏性将大于贸易战、金融战、舆论战乃至几近疯狂的制裁,这也是未来十年科技革命带来的可以预期的影响。
第四,未来十年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加剧,将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一是海平面上升。思韦茨冰川总共约有48万立方千米的冰储量,如果全部融入海洋,可使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65厘米,这将导致南极洲西部冰盖大面积消失,造成海平面上升3.3米的灾难性后果,进而将威胁到美国纽约、印度加尔各答等城市。二是火山爆发频繁。近年来,全球每年平均有约50到70次火山喷发,美国、智利、印度尼西亚、意大利等国家火山喷发越来越频繁。三是海洋污染加剧。除了工业粉尘、塑料等污染,核污染水排放还在继续。自工业化前时代以来,海洋酸度已增加30%,预计到2100年将达到17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24年海洋状况报告》显示,沿海物种将受到最严重的打击:公海的酸度不断上升,沿海水域的酸度也剧烈波动,导致幼年动植物无法生存。由于氧气含量减少,全球海洋大约有500个“死亡区”被确定,在这些区域内几乎没有海洋生物存活。四是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地区正面临严重的干旱问题。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最新报告指出,1990~2020年的30年里,全球约有77.6%的陆地变得比之前更加干旱,同时,全球旱地面积增加了约430万平方公里,面积几乎比世界第七大国家印度的三分之一还大。如果全球变暖趋势持续下去,到21世纪末,将有近50亿人受到干旱的影响。五是冰川融化速度加快。一些原本稳定的冰架出现断裂、崩塌的现象。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位于南极洲西部、被称为“末日冰川”的思韦茨冰川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崩塌,叠加前些年的冰山融化,将导致全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第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创造金色十年,为世界发展和经济繁荣提供最大的、可持续的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响应及深度参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建国家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开展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助力4000多万人脱贫,推动港口、机场、桥梁、管道、铁路等关键基础设施落地,为世界各国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与合作机遇。未来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继续成为全球发展的“催化剂”,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指引,以互联互通为主线,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建设重大标志性工程和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全球共赢发展新空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并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格局重塑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南北关系、东西关系将继续调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南方”国家幅员占世界陆地面积70%以上,人口数量及过去20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均高达80%左右。相互学习、借鉴和帮助的“全球南方”国家,已成为多极化进程中最具潜能的力量,将在全球政治经济的调整和变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以非洲埃塞俄比亚为例,在国家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埃塞俄比亚主要依靠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近年来,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不断深化合作,两国合作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助力埃塞俄比亚经济社会发展,使其成为东非第一大经济体。1991年起至今,埃塞俄比亚以中国模式为模板,全力复制亚洲式工业化道路,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制造业,被西方媒体称作非洲版的中国经济。麦肯锡相关报告指出,大部分非洲人认为中国在当地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力,从制造业到基础设施,现在已扩展到公共卫生、教育和互联网经济等领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