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红旗文稿》 / 2025-04-29 12:35: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强有力支撑。
深刻把握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经济和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会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文化也会“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生活中,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文化与经济如同人类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看,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充裕、丰富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经济作为人类生存发展最基础的活动,是与人类的产生、发展同时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是伴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并且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我国古代,经济强大时期也是文化大发展时期。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西汉和隋唐时期,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输出,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等文化科技的传播,推动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不仅带来生产力的飞跃,也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推动了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形成工业文明特有的文化景观。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力推动文化新业态发展,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空间。许多文化企业运用先进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重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文化建设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仅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且改造经济发展的方式。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长期涵养,实现以文化人,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支撑力。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就会极大提高劳动力素质,拓展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例如,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在经商过程中始终铭记孔子的教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后世把他仁义、诚信的经商理念称为“端木遗风”。受其影响,千百年来,我国形成了鲁商、徽商、晋商、浙商、闽商等带有区域文化特点的商业群体,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日益拓展,形成人文鼎盛与经济繁荣交相辉映的生动格局。千年古都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创新实施“文化探访路”工程,让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古都风韵与现代文明交融;古城苏州既厚文崇教又精工重商,坚持人文和经济“两条腿”走路,用精益求精的“双面绣”描绘古今同框的现代版“姑苏繁华图”;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与数字经济交相辉映,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繁荣同步提升,诸多“文化名片”成为知名的“经济品牌”和新的“人文标识”。这些创新实践生动诠释出,当文化基因融入经济血脉,就能激发出“1+1>2”的协同效应。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