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推动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 详情

推动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25-04-29 12:44:41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更高水平上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注重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供给与需求作为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端,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供给的催生离不开需求,而需求的满足又离不开供给。“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持续推进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既是实现经济系统供需动态协同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抉择,更是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当前,我国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运用转化率亟须增强;低收入人群基数仍然较大,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有待提高;投资结构性效率低下,不利于国内大循环畅通;供给质量升级较慢,难以适配与引领需求……这些都制约着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进程。为此,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提升消费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加强管理促进需求牵引供给,以此形成更高水平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配性与引领性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关键。其一,继续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积极培育创新人才,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其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供给质量对需求升级的适配性,通过技术革新与产业革新相结合有效推动双循环良性互促发展。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构建全方位、多面向、高效率的研发体系;加强合作创新,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瞄准前沿方向开展前瞻性研究;坚持开放式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其三,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科技市场管理,加强产权制度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健全科技创新扩散机制;合理转移分散风险,塑造风险分担主体,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风险机制。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助力需求侧扩容与供给侧提质
 
  城市作为供需匹配的重要载体,是最大的产出和内需来源。一方面,从需求来看,加快城市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助推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为需求侧扩容。增强城市制度的包容性,加快农民工的社会融入。进一步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政策性壁垒,推动流动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户的进程,使其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后代受教育的权利;加强政策扶持,注重部分流动人口的相对贫困治理,尽快建立动态识别监测机制、城乡联动协调机制、造血能力提升机制、恶性循环阻断机制、政策衔接保障机制等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的基础性社区服务,为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创造落脚点和支撑点,提升归属感。另一方面,从供给来看,城市聚集高端要素,既是人才、产业集散地,也是创新高地。通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合理空间布局与产业协同,为供给侧提质。加快构建多元、开放、高效、优质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多种形态并举,提高空间配置效率;支持科创走廊、科学城、生态城、文化城、未来社区、共享农庄等多样化发展,提升空间功能品质;打造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形成一批创新共同体、城乡融合体等,增强空间治理能力。产业协同方面,在“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乡村”多层级基础上,形成高端产业协同。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引导产业高端化发展;中小城市在承接临近大城市产业转移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在城市群范围内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挖掘消费潜力,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需基础
 
  针对当前我国消费总体性不足与结构性不优的特点,要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其一,提高居民收入以及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机会均等化,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占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分配制度,打破阻碍消费的分配效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加大再分配力度,尤其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差距;逐渐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智慧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小居民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其二,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就业中的身份、性别等方面歧视;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引导与服务工作,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将特殊群体纳入政策保障和就业援助范围;深入挖掘各类市场主体的用工需求,鼓励平台经济创造更多新型就业形态,释放更多就业岗位;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建立稳定有序的劳动关系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其三,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不断推进与强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6G、互联网等在多场景与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消费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社区团购、无接触式消费等新型消费形态,打造新业态和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消费提质升级;加强监管,着力改善消费环境;支持与推动绿色消费,开拓新的消费空间。其四,着力挖掘并提升农村消费水平。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确保农民需求的有效释放;充分发挥电商、物流网络等优势,优化现代农村流通体系;支持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下乡,推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创新性地构建多方面支持消费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
 
  优化投资结构,拓展内需增长空间
 
  针对当前我国投资呈现结构性低效率问题,需从“补短板”和“促升级”两大方面进行提升,进一步优化内需结构,为双循环提供持久支撑。一方面,加强“补短板”型投资,主要针对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断点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领域进行投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地下管网建设,促进城乡互联互通;加强公共服务、区域协调、生态保护、民生事业等领域的投资,既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也要推动和激活社会投资。另一方面,推进“促升级”型投资,主要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能够提供经济循环新动能、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等领域进行投资。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加强“新基建”投资,包括6G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充电桩、物联网等,既要适当合理地超前规划,也要统筹布局,注重差异化推进;提高制造业在技术改造和生产设备更新换代上的投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建筑、智能交通、新能源等诸多绿色低碳产业创造发展空间,助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巩固经济循环的产业根基。
 
  作者:孙亚南 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乡二元结构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23BJL016)阶段性成果)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