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详情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求是》2025/07 / 2025-04-01 15:25:16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李晓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出部署。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说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意义重大,为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重心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举措。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两者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能够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化,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边界趋于模糊,科技创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的特征更加明显,创新供给到创新应用的链条更加多元化。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对于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创新活力持续激发,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增强。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稳居全球第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6.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9万家,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蝉联世界第一;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更多专利走出实验室、进入产业链。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车、光伏、轨道交通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稀土、超硬材料及制品等领域资源和规模优势凸显,部分领域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全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正推动中国加快迈向科技强国、制造强国。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堵点卡点。比如,高质量科技供给仍然不足,缺乏“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长期偏低。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提升至6.91%,但相较于近年来美国的16%—18%、日本的12%—15%、欧盟成员国的平均19%,尚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牢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还需加强,企业在科技项目立项、资源分配以及重大科技专项的决策中参与度较低,围绕企业需求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凝练机制仍有待健全。再比如,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仅在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能达到50%—70%;尤其是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不足10%,大量创新成果还停留在技术报告、科研论文或实验室样品层面,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这些堵点卡点,需要着力破除制约深度融合的思想观念束缚与体制机制障碍,在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支撑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着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