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奋力建设科技强国 详情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奋力建设科技强国

求是网 / 2025-04-01 13:50:08

强化使命担当,加快科技强国建设步伐

四、强化使命担当,加快科技强国建设步伐
 
建成科技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一步一个脚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聚焦“四个面向”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牢牢把握当前与未来发展主动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加强重点科技领域前瞻性布局,体系化部署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实现整体突破、形成竞争优势。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运用数智技术等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作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重大技术装备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牢基础原理和底层技术根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科技防范化解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领域重大风险,为疾病防控、健康养老助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持续提供科技支撑,不断丰富科技惠民产品和服务,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科技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机制。以新型举国体制推进重大攻关任务,在任务部署、资源配置、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等方面高效协同,凝聚力量共同攻坚。在任务部署上,准确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动向和竞争态势,及时组织实施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在资源配置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广泛调动产学研各方积极性,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在组织实施上,重大项目实行部门、地方、总承单位、业主单位等主责单位负责制,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在成果转化上,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科技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领作用,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是科技创新“国家队”。稳步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带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形成使命驱动、任务导向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科研机构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强化战略高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等研发,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形成基础研究主力军和人才培养主阵地,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等领域加快突破、产出原创性成果,为培养顶尖科技人才创造一流学术环境。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提升国际科技竞争能力,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产业生态营造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抓手,打造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合作平台,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水平人才交流,形成各类力量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以科技发展牵引人才教育培养,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和良性循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突出青年科技人才发现、选拔与培养。加速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加大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力度,持续加强关键领域的人才供给与储备。吸引并用好世界优秀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
 
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合力。加快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新技术研发、科研管理、人才引育、科技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一流国际化创新环境,努力成为世界科学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开放创新核心枢纽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创新链紧密衔接、产业链优势互补的创新型城市群,打造更多优势突出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央地联动、区域协同,统筹科技力量、创新资源空间布局,完善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人才政策互用互认、技术市场互联互通。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投入保障,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促进和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夯实科技创新法治保障,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水平,加强高端科研仪器研发,建设科学数据库和资源平台,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推动科学知识开放交流。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广泛凝聚科技报国力量。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发展提供持久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等创新基因,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现新时代科技创新成果、讲好科技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学兴趣与创新意识,强化科普能力建设,不断拓展科学知识传播渠道和手段。筑牢科技创新的诚信基石,健全教育、激励、规范、监督、惩戒一体化的科研诚信治理体系,坚决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强化科技伦理治理,完善新兴领域的科技伦理规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伦理规则制定。
 
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合作理念,拓展合作途径,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加快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在科学研究基金对外开放、科技资金跨境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全球共享等方面下功夫,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政府间双多边科技合作和民间科技合作,持续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围绕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加强深度协作和联合科研,积极发起和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新兴科技领域健康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