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央地财政关系: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切入点
光明网 / 2025-02-17 15:51:43
央地财政关系事关宏观调控效果
现有的央地财政关系,实际上形成了宏观调控模式的地方化。有三个不等式:一个是地方的财政支出大于全国财政收入,在2023年大约是2万亿。再一个是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大于中央本级收入,大约是2000亿。第三个是地方的债务规模大于中央债务的规模,显性债大约10万亿,加上隐性债,大约20万亿。地方的支出占到全国财政支出的86%。如果把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两本预算加起来,地方支出占比能占到90%。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宏观调控不得不靠地方。地方的行为如果与中央同频共振,宏观调控就更有效果,否则,宏观政策的传导容易出现中梗阻。宏观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为什么会下降?这与不合理的央地财政结构有直接关系。若央地的支出结构不调整,宏观调控地方化的格局难以改变,宏观政策传导中梗阻的问题也难以解决,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同时还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地方的资源配置占比过高,带来了公共资源在空间上容易错配,这个错配是和人口流动相关联的,人口净流出的地方公共服务是过剩的,人口净流入的地方公共服务是不足的。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发达地区,流入人口比较典型的地方,其财政压力很大,需要不断新建学校、医院,而人口净流出的地方,学校闲置、医院过剩。这种资源配置上的空间错配,就变成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了。因为主要靠地方配置资源,地方配置资源又主要靠市县乡配置,公共资源配置下沉到基层去了,出现了碎片化。这正是地方支出占比过高导致的。
所以,央地财政关系的改革就像一个复杂的方程,不仅涉及中央支出比例提高,而且还与政府自身的改革直接相关。从公务员占比、从财政支出占比来看,中央是小政府,因为其支出只占14%,两本预算只占10%,公务员只占6%;而地方却是一个庞大的政府。尽管中央的决策效率很高,决策能力很强,但在很多事情中央不承担支出责任,不具体执行的情况下,一层一层委托给地方去做,就带来了前面所讲的一系列问题。不难看出,要增强发展韧性,迫切需要加快央地财政关系改革。
作者:刘尚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