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央地财政关系: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切入点
光明网 / 2025-02-17 15:51:43
央地财政关系事关城乡关系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
还有一个问题是,央地财政关系事关城乡关系。城乡关系的改革实际上是一场社会革命,我们国家的城乡关系是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40多年以后,城乡关系有诸多变化,但基本框架未变。这个基本框架体现了市场的二元即经济二元、社会二元和所有制二元。农民种地,不仅是一个职业,还是社会身份,其基本权利和市民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社会的二元结构。还有公有制的二元,农村是集体所有制,城市是国家所有制,农民生活在集体的土地上,市民生活在国家的土地上,衍生出来复杂的城乡关系。复杂的城乡关系带来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有社会问题。
现在2.9亿农民工的未来在哪里?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城乡关系。这个问题的回答本身也是一场社会革命。如果让公民基本权利实现平等,比如农民工失业了,农民只要回到农村去了,就不算失业。社会保障对农村的覆盖率不低,但保障水平与市民差距大。农民更多是靠土地来保障的,有一块地就能种粮食、种菜,吃饭不成问题,实际上不少人有这种想法:农民进城扎根的不能太多,太多了以后会影响社会稳定,一旦出现什么新的变局怎么办?所以对城市化有一种相对保守的观念。户籍城镇化率只有4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现在这个差距是在拉大的,这样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内需扩大的社会基础缺失,内循环难以做大做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九大任务之首是扩大内需,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即家庭的城市化率低于50%意味着什么?中国已经不是农业国,从生产来说,农业占GDP的比重很低,不足7%。但是从人口来看,我们或许可以说是一个农民社会,农民占的比重超过50%,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不匹配。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家庭的扩大是扩大内需的社会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中等收入群体难以扩大,怎么扩大内需?农民工时时刻刻为未来考虑,有点钱就得存起来,或者回到农村去修房子,即使那个房子他不住。农村现在有不少宅基地、农民的房子是闲置的,甚至还有不少已经是老旧状态,两三代农民工辛辛苦苦挣的一点钱,最后形成了无效资产,变成了无效积累。显然,要持续性地扩大内需,城乡关系的变革是前提条件,短期的宏观政策难以替代。这也是实现供需之间良性循环,增强发展韧性的基础。
2.9亿农民工怎么能和市民享受同等待遇,这涉及央地的财政关系。现在有支持农民市民化的转移支付,但是这个转移支付的规模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欢迎劳动力到当地去打工,去创造价值、创造GDP;但若拖家带口去,要提供公共服务,要增加学校、增加医院、增加城市设施,这些成本谁来支付?如果是当地掏,地方有没有积极性?尽管除了超大城市还有户籍限制以外,其他的三四线城市都放开了,但为什么户籍放开了,农民进城还那么困难呢?进城的成本谁来支付?中央支付还是地方支付?还是中央与地方共同支付?这个关系是不明确的,这就是央地财政关系的问题。央地财政关系事关城市化的推进和发展的韧性能否增强。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