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完善央地财政关系: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切入点 详情

完善央地财政关系: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切入点

光明网 / 2025-02-17 15:51:43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可以把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更充分地激发出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则可以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和增强经济韧性。面对全球治理规则秩序重塑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和全球风险的扩大,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以中国的确定性对冲全球的不确定性,就变得更加重要和不可或缺。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来观察,央地财政关系的改革是增强发展韧性和提升中国确定性的重要切入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央地财政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以此来推导,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财政,往往也会是各项改革的先行军和突破口,过去看是这样,现在看也是这样,可能以后还是这样。财政改革牵扯到各个方面非常复杂的“风险-利益”关系,其改革的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央地财政关系改革更是难上加难。央地的财政关系在国家治理结构中起着纵向的支柱作用,就像房子的四梁八柱一样,央地财政关系支撑着国家治理的大厦。央地财政关系改革作为改革重点中的重点,我们不能简单满足于从一个逻辑推理进行判断,还可以从几方面来做一些现实的深入分析。
 
  央地财政关系事关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从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40多年,其实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怎么调动央地两个积极性。改革开放之前就摸索过怎么调动两个积极性,改革开放之后,从分灶吃饭到分税制,到现在构建新型的央地财政关系,也就是现代财政体制,其实核心仍是两个积极性的问题。过去讲两个积极性,它的取向与现在是不一样的。过去讲的是更多调动地方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当前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毫无疑问,国家治理是离不开地方的,需要调动地方治理的积极性,而不仅仅是上项目、搞投资、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地方治理的积极性怎么调动起来?两个积极性的取向在现在的新发展阶段和过去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取向是不一样的。地方作为一级治理主体,怎么样赋予它在治理方面的自主权,这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过去可能更多从发展经济角度来考虑地方的自主权问题,现在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怎么样赋予地方自主权的问题,这是一个新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纵向的央地财政关系,其实会制约我们经常说的两个关系:一个是制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另一个是制约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远洋捕捞”为例,表面上看是法治问题,深层看显然与央地的财政关系特别是基层财政困难有直接和间接的关联。“远洋捕捞”的目的是现在国务院反复强调要制止的趋利性执法,是为了利,因为很困难,增加非税收入,有这个动机在里头。所以,纵向的财政关系和地方财政的困难跟政府与市场关系有没有关联?当然有关联,而且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当然,还有很多诱因,地方可支配财力下降、税收收入的下降,使地方财力非常紧张。而地方财政的刚性支出却是越来越多,地方怎么办?就要想各种办法去筹钱,地方筹钱的方式五花八门,使营商环境难以优化。在这个意义上讲,纵向的央地财政关系,实际上影响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与发展韧性能否增强直接关联。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怎么调动两个积极性,使两个积极性的取向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取决于央地财政关系如何改革。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