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和建议
中国经济时报 / 2024-11-11 14:12:36
核心观点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底层科技突破和创新在衍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将引起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和劳动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产业分布、产学研机构间等配置上的重大变化,旧的生产力逐渐衰退,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演进发展,深刻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要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大趋势,抢抓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攻坚期的系列重大机遇,聚焦重点,扬长避短,强化四个匹配,即最大限度提升新质生产力衍生产品和服务与新型城镇化需求的匹配,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与新质生产力服务城镇化需求的匹配,城镇化多场景应用与新质生产力基本方向和趋势的匹配以及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的匹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向纵深推进,以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细胞基因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为前沿方向的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壮大,深刻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城镇空间格局,带动人口就业结构变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时,也要看到,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城镇化还迫切需要适应性创新成果扎实落地、更加匹配的生产关系、更高水平更广范围的开放体制机制和政策生态。为此,亟需纵观历史、对标国际、俯瞰国内,总结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找到核心“卡点”,厘清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新质生产力更高效更精准赋能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思路和对策建议。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底层科技突破和创新在衍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将引起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和劳动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产业分布、产学研机构间等配置上的重大变化,旧的生产力逐渐衰退,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演进发展,深刻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驱动这一过程从孕育到完成的因素十分复杂,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适应性。新质生产力衍生的大量新产品新服务,能否适用于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求,既取决于新产品新服务的普适性、性价比、需求端认可度,也取决于其与城镇化发展阶段的适应程度。例如,福特T型车诞生、日本精益生产方式衍生前夕,汽车仅仅是欧洲贵族赏玩的物品,还远不能满足取代马车成为大众出行工具并趋势性改变城镇间联络形式的需要。再如,当前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显现出灵活、多变、环保并适用于临时办公、住宿用房等优势,但远不能取代传统钢混建筑房屋成为城市房屋建筑材料的首选。
第二,就业人口结构和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匹配性。
新质生产力促进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各类能够创造、掌握、灵活应用新技术、新生产工具、新型生产资料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当前,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数据资源、新型基础设施等将对城镇化进程产生多维影响,但演进历程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仅仅拥有底层技术研发团队、科学家,而不具备将颠覆性创新成果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技能型人才,新技术对城镇化的促进不可能直接发生;反之亦然,从业人员如果仅仅具有跟随性的“拷贝式”应用数字技术、数据资源带来的大量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而不能根据城镇化现实需求创造性地对原始发明进行适应性改进,同样无法真正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城镇产业转型升级、空间格局演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城镇化应用场景的拉动效应。来自城镇化应用场景的需求端拉动效应,是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切实推动城镇化的最直接动力。这些迫切需求包括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人口结构优化、城市配套设施和社会保障提升以及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等多方面。例如,在城市新旧产业更替过程中,立足本地科研储备和产业基础长板,积极向新赛道、新动能要动力,培育新产业新增长点。再如,传统大量财政投入支撑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水电交通基础设施等,在数字技术、算力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技术赋能下,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广范围、更多元化服务于城镇居民,通过新的巨大应用场景和需求,对新质生产力演进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刺激新的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城镇化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第四,生产关系的协调性。在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的诸多“卡点”“堵点”,迫切需要相协调的生产关系加速适配。实践表明,数字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绿色技术等新质生产力不同方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惠及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大量亟需填补的制度空白,能够更加高效且安全地推动这一进程的那些地区,往往是对内对外开放条件好、容错创新文化浓、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冒险的城市和乡镇。此外,更加优越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留用制度以及能够更好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市场价值及良性的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等生产关系的持续更新和完善,也是确保新质生产力更好赋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