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长: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体经济沃土
经济日报 / 2024-10-23 16:18:06
多措并举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引擎,只有持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也才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多措并举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体经济沃土。
第一,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夯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当前,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还在农业农村。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必须立足人多地少的国情,打好农业基础,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力建设农业强国,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树立大农业观。大农业观是一种更加全面、综合和开放的农业发展理念,超越了单纯的粮食种植,要求面向全部国土资源,发展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种养加一体、产加销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大农业。要按照大农业观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环节提质提效,同时加强加工、流通、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的融合拓展,注重各环节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整体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保障,要在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方面下功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提供各种服务而构成的一个网络体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如产前的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产中的耕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产后的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等服务。三是以数字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数字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全场景的,深入农业生产、经营、流通各领域,能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重要动能。从要素利用上看,农业数据要素在各领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其他要素的投入替代和价值倍增作用。在生产领域,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融合能够加速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流通领域,数字化助推供需有效对接,智慧物流、智慧仓储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连接;在经营组织方面,数字化有助于挖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生产潜能。数字赋能农业发展是大势所趋和时代使然,需在加快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数据要素在产业链的全周期应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等方面下功夫。
第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新型工业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强化产业链韧性及推动数实深度融合等多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工业规模稳步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推进。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撑。
面向未来,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自主创新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提升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率和应用普及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大力激发创新活力。二是促进工业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积极稳妥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化转型,聚焦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化管理流程和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我国已经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但是“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必须聚焦关键环节,在补短板、锻长板和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上下苦功夫,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四是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经济的有力支撑和融合渗透。国内外工业化实践表明,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将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拓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能够有效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围绕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提出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举措,为推动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聚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跳出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即充分发挥其渗透功能强的特征和优势,通过服务业与相关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相互促进和双升级,进一步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现代服务业赋能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并通过制造业需求的提升推动现代服务业升级。要建立跨行业的融合发展机制,重点是统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运营模式与发展需求,优化数据要素在行业间的共享与流动,畅通工业互联网平台间的互联互通渠道,丰富数据应用场景,促进形成开放的产业生态。推动建立具有共同适用性的行业规范和政策法规,探索新的划分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制造业园区向“生产+服务”升级,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耦合发展。还要优化对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准入门槛设置,建立适应新发展趋势的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强化质量标准,加强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在质量监督中的应用。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需统筹兼顾、综合施策,通过优化服务资源配置,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服务对接和资源共享,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加大对农村服务业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推动农村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水平。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赋能作用,加强数字技术在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第四,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需持续优化并动态调整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应该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天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必须坚持这一重要原则。当前,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依然是经营主体主要的融资来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在于有健全的银行体系及相关制度。对此,需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产品设计和体制机制,强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监管原则,加大对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等乱象的查处力度,真正把金融活水引向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还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有力保障。当前,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正在加速深度融合,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经济逐渐向数实融合后的新实体经济转变。如何更好适应实体经济的这一发展变化趋势,构建与其相匹配的财政政策框架,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数实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有效配合,形成合力。当前,财政政策的重点是加力提效,要通过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提高政策效能,强化财政政策支持,进一步推动数实深度融合,更好发挥财政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产业政策也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政策主要是提供方向引导,要通过清晰的产业规划及布局,立足供给和需求更好对接,统筹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构建长效机制,加快培育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作者:夏杰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