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以更为有力有效的宏观政策应对当前经济形势 详情

以更为有力有效的宏观政策应对当前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时报 / 2024-10-21 11:10:33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传递出宏观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助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强烈信号。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对,准确把握政策取向、不断加大调控力度,宏观政策持续用力、靠前发力、形成合力,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坚实支撑。
 
宏观政策是影响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因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一揽子”宏观政策通过作用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平抑短期经济波动,兼顾长期发展目标,改善社会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政策的内涵更为丰富、手段更为多样,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与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逐渐丰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以国家战略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有效统合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分解为可规划、可实施的长中短期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为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之所以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关键是能够在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宏观政策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内生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然面临更具挑战性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把脉经济形势,锚定发展目标,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政策,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助力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我国的宏观政策并不简单等同于西方经济学语境下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而是中央和地方各类经济政策的综合体,是长中短期政策目标有效衔接的统一体,因而更具备长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这些宏观政策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宏观政策的最终指向都是发展,不会被任何利益集团所裹挟,从而保证政策目标稳定不偏离。同时能够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促进经济有序协调发展。二是政策工具的多样性。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调控工具之外,国家战略规划,产业、价格、就业、区域、结构、投资、消费、社会、环保等各类政策也是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政策工具带来了充裕的政策空间。三是政策落实的保障性。宏观政策的效果最终取决于落实,如果无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再好的政策设计也将形同虚设。我国宏观政策可通过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落实并传导至市场。国家发展规划所提出的政策目标可在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分解落实,并以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形式作用于市场主体,区域政策则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机制等方式统筹地区利益诉求而得以落实。
 
正因如此,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我们更应坚定信心,见招拆招,以更为有力有效的宏观政策来应对。应在全面客观冷静研判形势的基础上,相机决策、开准“药方”,进一步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确保宏观政策方向正确、措施得当、力度可观、协同高效。抓住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牛鼻子”,以政策的确定性对冲环境的不确定性,切实推动社会预期由弱转强,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注入强心针和稳定剂。当下进一步设计好、落实好“一揽子”宏观政策需把握以下重要原则。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因时制宜,做好政策设计。对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是宏观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全面看待经济形势,应坚持系统辩证思维,看机遇,也看挑战,看长期,也看短期。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稳定向好的趋势并未动摇,经济韧性强,需求潜力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这是经济发展的信心所在、趋势所指。从短期来看,经济发展面临一定困难,主要是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房地产行业止跌回稳仍存在一定压力,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市场预期不稳等。应坚持问题导向,短期内以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提振发展预期。长期内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发展模式和发展动力转型,激发内生潜力。
 
二是坚持统筹协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确保各类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我国宏观政策工具具有多样性和充分性,在经济恢复阶段,政府能够动用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在内的多种政策治理经济,以“政策组合拳”的方式改善社会预期。当大量的宏观政策短时间内密集出台,更需加以有效统筹,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放大政策组合效应,防止顾此失彼、相互掣肘、合成谬误,实现政策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坚持矛盾分析法,抓住制约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宏观政策需要瞄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堵点难点,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带动经济整体恢复和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释放强烈政策信号;对提振资本市场、促进民营经济、惠民生促消费、加大引资稳资力度、守住兜牢民生底线作出明确部署,这些都是今年四季度宏观政策的主要着力点。相关部门已多方施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修复市场预期效果已初显。持续关注重点领域的政策投放效果,做到有的放矢、标本兼治,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难题。
 
四是坚持实效标准,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政策是否有效必须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应加强宏观政策评估,在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对于已经向市场公布的存量政策,必须抓紧落地、科学落实,把控政策实施进度,及时调整优化。同时,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把握趋势、看准时机,果断推出增量政策。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不仅提出了宏观政策的重点领域,而且明确提出了发力方向和具体措施,这些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增量政策将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恢复社会预期。
 
五是坚持着眼长远,将短期宏观调控同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制定宏观政策不能陷入仅关注短期宏观调控效果的误区,应将当前的经济困难同未来经济潜力结合起来看,将旨在解决经济增速的短期政策同提高经济质量的长期政策结合起来用。在出台短期宏观调控政策时,眼光要“往后看”,要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方向相一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改革任务,旨在为发展扫除制度阻碍,不仅惠当下,而且利长远。制定宏观政策应妥善处理好改革与发展、长期与短期的关系,充分考虑政策实施的机会成本和连锁效应,不过度挤占未来政策空间,不为改革制造潜在隐患。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出台短期需求侧宏观政策时,坚持不搞“大水漫灌”,防止产生资产泡沫化、产能过剩等需要未来花费更多精力处理的“遗留问题”。
 
在把握以上原则基础上,当前制定宏观政策需要把握以下重点方向。
 
第一,充分发挥改革政策的牵引作用。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必须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快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更为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应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充分激发全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改革政策的有序落实推进经济回升向好。
 
第二,加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统合实施力度。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支柱,也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最直接有效的政策手段,应加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支持国内有效需求回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持续加力、提质增效,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以政府投资撬动市场投资,更大力度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实施有力度的降息,综合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支撑,通过下调存量房贷利率降低居民购房成本,释放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要注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方向、内容和时机上的协调性,协同发力、相辅相成扩大宏观政策空间,为稳增长、调结构营造良好的财税金融环境。
 
第三,加强民生保障以提振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下降是造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提振消费的重点在于稳定居民对未来收入持续增长的乐观预期。因此,必须将惠民生和促消费结合起来,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激发消费潜能。应多渠道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满足并提升其消费需求,并在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补足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兜牢民生底线,加强对重点人群和就业困难群体的政策关注度,以稳就业促进稳收入、惠民生。
 
第四,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布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正处于发展动力和比较优势转段升级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增多,内部发展转型存在阵痛。从根本和长远上看,要实现对外“突围”和对内“升级”,关键是要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新动能新优势。为此,必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尽快在新领域新赛道构筑我国国际竞合新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出成效的关键在于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落实宏观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既要正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困难,以钉钉子精神逐个突破,更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之巨大、前景之光明。应上下一心,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抓经济,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凝聚发展共识、提振发展信心,“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作者单位:崔琳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