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研究 详情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 / 2024-10-21 11:04:26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科学性

 
三、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科学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结合本国本地的特色优势,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体制是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科学方法论的肯定和总结,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科学性就取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法论的科学性。
 
(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动的视角对生产力展开研究,他们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其本质是人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因此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就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科技创新通过与生产力三要素结合,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而进入直接生产过程。长期以来,培育发展新动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关键工作,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新质生产力”提出之前,也已经有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个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形成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实践和总结。习近平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实现形式,它的“新”体现为要素构成新和具体表现新;“质”体现为新本质、高质量、高品质;“先进性”体现为结构先进性和内容先进性。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全新质态的先进生产力,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是推动制度性开放、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在“两个大局”中凸显了生产力历史性跃升的决定性作用。新质生产力理论重视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这种跃升从组织层面看就是通过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从而提升要素组合效率。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破除阻碍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促进要素在不同区域、产业之间的流动和共享,实现要素的跨区域组合,发挥要素协同优势,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特殊性的科学应用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基于国情省情的差异性,在认识和把握矛盾的普遍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殊性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和解决,实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良性互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需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实际情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努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展现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坚定决心。它体现了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良性互动,要求在特定时空环境下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既要看到同一地区生产力的历史性、阶段性,也要看到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还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国际环境,同时坚持因地制宜,聚力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总而言之,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就是要求我们重视地区差异、产业差异和空间布局,处理好地区间共性与个性,明晰其中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其中的辩证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也是共同追求,要按照中央要求谋划和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要牢牢把握相似性和共通点,学习成功案例,借鉴可复制模式。但是,从矛盾的特殊性来看,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发展潜力等存在着不同,不同产业对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要求也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更要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实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办法和措施来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正确可为的。当然,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各地在发展上虽然不能一窝蜂地发展这三个具体产业,但可以从这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等经验,进而应用到本地产业的发展之中。
 
(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坚持实事求是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从方法论意义上来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分析矛盾特殊性,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东汉赵晔著《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有云“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因地制宜”,意为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所谓“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与实事求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美好品质。一方面是要求既避免搞单一模式建设,也避免贪大求全急功近利。我国是一个大国,不同部门、地区、企业具有不同的自然禀赋、发展定位、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均有所不同。必须突出强调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地区经济增长从量的提升转向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要求重视时空布局,在不同的时空场域下进行具体发展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去指导实践,是为了去解决现实问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向我们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方向、实践要求和实践路径,要求既谋一域也谋全局,立足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和方向,因地制宜谋划和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是生产力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并随实践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理论特质与“实事求是”科学内涵。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