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研究 详情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 / 2024-10-21 11:04:26
【摘要】从“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法论的提出,再到“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具体部署的提出,“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体制是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实践路径的“固定”,不仅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与区域差异的现实选择,同时也是巩固深化制度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提出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制度性开放、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体制机制研究  因地制宜  全面深化改革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在2024年1月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对新质生产力作了完整、系统、深入的阐述,构建了基本理论框架。2024年3月,他在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进一步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体制机制上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了方法论上的指引和具体部署,并通过新质生产力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图片
 
 
一、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基本内涵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就是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方面提供制度供给和支撑以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因地制宜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则在不同层面上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健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一)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必然要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各类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改进,即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创造了高素质劳动者、数智化劳动工具和多元化劳动对象,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形式实现创新发展,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使新质生产力内含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与生产力三要素的融合,进而提升劳动者的能力,推动劳动资料朝着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展劳动对象的边界,实现对传统生产力三要素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还需要大力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健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必然要健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竞争。培育核心竞争力,关键靠科技创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才能从容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能够以制度建设为渠道,通过推动领跑领域持续巩固扩大优势、推动并跑领域利用超大市场规模持续迭代、推动跟跑领域以颠覆性技术“弯道超车”迎头赶上,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除了健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还要健全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制度型开放。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而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体制的举措正是为了应对这一紧迫任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使得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力发展的全球化特征愈发凸显,加快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与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在维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题中之义。
 
(三)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体制,必然要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途径。习近平强调“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包括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包括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深化改革释放传统产业中蕴含的新质生产力,完善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治理体系巩固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在2023年7月赴四川考察时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联起来。他指出:“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加快形成基于非对称竞争优势和先发优势的高阶技术与高端产品,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安全发展。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重要任务。
 
(四)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必然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教育、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未来产业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未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落地加速期,要求我们从历史高度把握这一趋势,认识并抓住其带来的生产力飞跃机遇的主动权,通过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我国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由“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为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制度供给。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科技革命背景下发挥人才优势的本质要求。人口红利和工程师红利是我国发展的重大优势,这些红利归根结底是人才优势。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能够作为培养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产业领域高技能领军人才、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的底层制度。持续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存在的障碍,激活各领域各层次的人才,释放创造潜能,把教育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能够通过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科研范式和创新组织模式,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解决科技资源过于分散、决策机制不完善、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以增强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在全球创新格局重塑中抢占先机。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