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详情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红旗文稿》 / 2024-10-14 17:03:2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的重大任务。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认识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意义
 
  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先后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发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擘画了宏伟蓝图。
 
  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科学阐释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进程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三个显著特征。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趋势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程相伴相随,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密切相连,深刻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百姓福祉与社会稳定。《决定》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科学把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黄金窗口期,统一思想认识,树立战略思维,以人民为中心、以国情实际为准绳,明晰了以养老事业为基础、以事业育产业、以产业促事业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要义,凸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考量。
 
  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明确回应了广大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瞩目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高。老年人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显著变化,服务内容和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养老服务供给承载了更加丰富的人民期待。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决定》直面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精准把握新时代养老服务领域的新变化、新挑战,高度重视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协同事业产业、兼顾城市农村、统筹居家社区机构,着力打造内涵更加丰富、质量更加优良,更加公平普惠、均衡可及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以更加宏伟的谋篇布局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有力彰显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深层次调整,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老年人口总数世界第一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人口老龄化基数加大、速度加快并将深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紧迫现实,必须把握历史主动,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改革,以高度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应对时代之变,回答现实之问,掌握未来之机。《决定》精准掌握了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运行逻辑,推动经济与社会联动、事业与产业共振、城市与乡村并举,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应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战略定力。
 
  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前瞻规划了老龄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巨大人口规模的老龄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如此规模巨大的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治理问题并无先例可循,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前所未有。《决定》提出发展银发经济,从事业中孕育产业,将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放在突出位置。以养老产业发展为引擎,为老年群体提供内涵更为丰富的社会参与平台,老年人力资源发掘进入发展新阶段;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协调发展,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使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更加巩固,财富储备更加充沛,人力资源更加优化,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人文环境更加友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更加适应。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