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红旗文稿》 / 2024-10-06 21:38:14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主要措施
三、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主要措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具体部署,强调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为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提高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具有战略导向作用,完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要加强规划的战略性、系统性建设,做到目标鲜明、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统筹长期战略任务和阶段性发展任务,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地方规划与国家总体战略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实现宏观经济战略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有机结合,提高规划的引领性、指导性;加强规划的实施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推进、协调和执行力,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测和评估,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健全财税金融体制,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水平。规范财政收入制度,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框架,健全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强化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和逆周期调节能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健全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机制,构建高效宏观经济政策供给体系。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突出产业政策的战略引领作用,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持,强链补链延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以有效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改善消费环境,不断推动消费升级。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产业转型,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开展对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加强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分析,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管理,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和经营主体之间的协调,增强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系统性、可预期性,加强中长期、跨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着力提高逆周期调节力度。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强化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健全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努力营造有利的外部经济环境。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宏观政策沟通协调,加强信息交换,实施危机管理,积极化解冲突。着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我国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提高国际经济治理影响力和话语权。努力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坚定捍卫国家经济主权,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加快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话语权。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稳慎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推进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
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基础建设,优化总部和分支机构统计办法,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加快健全责任制和问责制。要根据新的形势健全统计制度方法和指标体系,全面及时反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情况,防止“漏统”。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为提高宏观调控科学性有效性提供统计服务保障。
作者:何自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红旗文稿》2024/18
原标题: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