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逻辑和战略路径
《人民论坛》杂志 / 2024-08-13 17:11:40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在理论上,技术进步的确拓展了生产可能性曲线,但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则需要变革生产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创新产业组织等。
一是加强创新制度供给,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生产关系层面需要加强三方面制度供给。
首先,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赋予科研人员因利用财政资金或国有企业出资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以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以更好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创新的积极性。
其次,为数据要素确权。原始数据来自四面八方、亿万经济主体,经过各类平台汇集利用后成为有价值的数据,其产权如何在原始数据所有者和数据加工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重大问题。
最后,保护创新型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在微观层面,企业家是配置生产要素的主体,他们通过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迁,将一个个技术发明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保护企业家特别是保护致力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创新型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是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和关键环节。
二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融合集群发展,实现产业组织持续迭代升级。好的创意和发明需要有效率的产业组织将之变成现实,其不仅能造出来产品,还能将产品卖出去;不仅能卖出去,还要成本可控,实现经济价值;不仅在本国实现经济价值,还要有全球视野,将市场拓展到全球;不仅能“买全球、卖全球”,还能吸引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持续进行技术和产品更新迭代,在专利、标准、品牌等方面建立“护城河”,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这方面,中国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及各种创新成果探索性应用的丰富场景优势,将这三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的关键在于构建“产业互联网+产业集群”的新型产业组织,即以数字化为抓手全面推动产业链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形成水平分工、垂直整合、敏捷韧性的产业互联网,同时加快培育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达万亿元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
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有效集聚和配置知识、技术、管理、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谁就能在发展中赢得主动,谁就能在新领域新赛道的开辟中占得先机,谁就能率先形成新质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一方面,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现代经济治理体系。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另一方面,通过主动开放推进创新要素跨境优化配置。通过主动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探索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体制机制,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促进国际创新成果转化。
新质生产力是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两个“转”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实践推动中要注意抓好两个“转”:
一方面,转导向,即由投资于“物”向投资于“人”转变。人是生产力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在供给侧和需求侧都面临与“人”有关的问题:在供给侧,劳动力供给结构发生趋势性变化,人口进入负增长和深度老龄化的新阶段;在需求侧,存在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偏低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即“双低”问题。
针对“双低”问题,需要着力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培育和释放我国规模庞大的人力资源红利;同时,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份额,增加最终消费在GDP中的占比,缩小收入差距,增强经济循环的内生动力。这就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以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口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另一方面,转机制,即着力构建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环境。高质量发展是多个目标动态平衡统筹兼顾的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除了要注重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外,还要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方面探索新路径、迈出新步伐。
新质生产力总是在局部的少数人、少数企业中培育形成,然后逐步向周边辐射,最后带动全局,发展不平衡、渐次带动,发展成果短期内难以惠及所有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我们既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行一步,大胆试大胆闯,又要注重将创新成果、发展成果通过适当的机制及时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渗透和应用的大背景下,需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平衡好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此外,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需要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