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逻辑和战略路径
《人民论坛》杂志 / 2024-08-13 17:11:40
试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内涵逻辑和战略路径
文 | 黄奇帆 李金波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发展要求进行了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我们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提供了重要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逻辑,找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抓手,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增长跃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理论上,一国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剩余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有四种路径:第一种路径是通过持续的要素投入,如通过资本投入、劳动力增加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生产超过消费,产生剩余和积累;第二种路径是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比如通过国际贸易或国际投资获取经济剩余,促进经济增长;第三种路径是通过对外武力征伐、殖民等,掠夺他国的经济剩余;第四种路径是通过科技进步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一种路径在历史上推动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不平等等问题。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种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但近年来随着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比较优势不再显著。而且长期形成的靠房地产、基建等投资拉动、债务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日益难以为继。近年来,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14%左右,对地方财政贡献近60%,但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速可能会受到一定拖累,需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对于第二种路径,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但随着开放红利的释放,这种增长效应也在逐步减弱。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由最高时(2006年)的67%下降到2019年的33%左右,且自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大多数年份是负的。尽管我国对外开放带来了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优化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但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依靠国际经济合作提振经济增长潜力的难度越来越大。
对于第三种路径,历史上一些国家通过殖民他国、武力征伐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很不光彩,且日益被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所摒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以上路径中,第三种路径我们不能走,第一种路径和第二种路径走起来日益困难,但我国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须确保经济增速维持在4%以上,走第四种路径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大概有欧美发达国家的40%—60%,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如果没有科技革命的加持,单纯依靠经济内在的量变很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增长红利,不仅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要素成本、增加要素投入,也有利于打造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
从近期看,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的增长引擎,维持经济增长势头;从远期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支撑14亿多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然选择。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