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知识产权支撑和保障 详情

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知识产权支撑和保障

学习时报 / 2024-07-15 14:40:42

立足知识产权职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经过多年的努力,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1.5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6.5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快速提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位居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源头保护,坚持以国家需求和用户满意为导向,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审查理念更新、技术革新、工作创新,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提高各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及时性和所授权利的稳定性。健全知识产权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体系,做好专利分析预警,优化专利导航服务,构建重点产业专利池,促进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助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助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加快推动产业创新。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企业专利转化率达到51.3%,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5.3万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12.4%,彰显了专利密集型产业较高的成长性。我们要聚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推进以企业为主导、以专利为纽带、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大做强专利密集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促进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加快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精准对接企业和市场需求,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着力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和风险防控。充分发挥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的作用,促进创新型经济、品牌经济和特色经济发展,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促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形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坚持“一省一策”共建知识产权强省,促进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知识产权制度不仅是绿色技术创新的催化剂,也是绿色产业发展的加速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增长的重要力量。统计显示,我国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12万件,位居全球首位;近五年我国固态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8%,增速位列全球第一。我们要畅通绿色技术专利申请审查“绿色通道”,支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绿色知识产权统计监测,加强专利审查与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协同,更好满足产业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运用,积极建设绿色环保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有效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在专利密集型产业中的占比,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更加积极主动深化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加快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就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作出重要部署,将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也得到有力加强,通过改革纵向缩短了知识产权管理链条,横向加强了协调联动,整体提升了管理效能。我们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以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为牵引,带动知识产权工作全链条提质增效,助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畅通流动。推动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积极性、主动性。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标准,全面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助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大力度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汇集,更大规模利用外资,助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作者:申长雨  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