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07-02 17:54:01
理解和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四、理解和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一)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其目标为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和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2)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其目标为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和前瞻谋划未来产业。(3)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其目标:一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二是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三是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4)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设施体系。其目标为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和构建现代能源体系。(5)发展数字经济。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其目标:一是不断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二是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二)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征
一是向高端化迈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增强重点环节和核心部件的国内自给率,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品和中间品市场占有率。大力开发新产品,在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从质量和产品上看,就是要引导企业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二是向智能化迈进。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三是向绿色化迈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五、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与政策举措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由此,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要分析和把握数字经济时代要素变革规律、技术革命性突破规律和产业转型升级规律,根据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一)把握和利用数字经济时代要素禀赋升级规律,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数字经济时代,其劳动、资本具有时代性,突出特点表现为:数字要素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形态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其中,人工智能对要素禀赋升级的影响更大,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通用技术。Louis A.Del Monte(2014)[13]把人工智能的发展分为四个25年。第一个25年:一台只需支付1000美元(以1999年的美元计算)的计算机,其计算能力可与一个人的大脑相当,人工智能在一系列领域得到应用。第二个25年:计算机的能力足以与人脑匹敌,其计算能力甚至超过人脑;到21世纪中叶,人工智能将进入引爆点,智能机器可以自行实现技术进步。第三个25年:人工智能将全面超越人类,成为地球上最聪明、能力最强的生命形式;人工智能将进入自我演化周期,下一代比上一代更聪明,能力更强。到21世纪的最后25年:人类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与机器的分界线将不复存在,机器将获得与人类同等的法律地位。理论可以证明,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替代一般性劳动,而且可以替代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张其仔,2019[14])。在这一背景下,劳动力成本很难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学习与创新能力将成为影响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学习与创新能力是知识资本的存量与激励的函数。知识资本的存量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量的方面受产业规模、教育规模和人力资本规模的影响,质的方面包括知识的多样性、基础知识所占比重、人力资本的质量等。为了提升社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一是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要加快制度型开放,以便有效地利用全球的知识资源。三是重视学习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同的产业对学习与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不同,与其他产业相比,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社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提升作用较大。四是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五是要提高学习与创新的回报率,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六是要通过构建人力资本与人工智能的互补性优势,塑造要素竞争新优势,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新型要素支撑。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