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详情

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07-02 17:54:01

理解和把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二、理解和把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使然。制约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因素很复杂,对这些复杂因素进行分析则需要分析主线,而这个主线就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对各种复杂因素的分析才能更明晰,解决问题才能事半功倍。如何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需要深刻理解我国的主要矛盾。1956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如经济生活中供需关系的变化就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从供需关系上看,经济发展表现为供需之间的循环互动,二者之间如果相互作用发挥有力,就能起到互补放大效应,经济发展也就更为顺畅,如果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其表现形态上则可能表现为需求不足或供给不足,此时经济发展就会出现困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供需实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着力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好坏是由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人的积极性能否得到发挥、发挥到什么程度,则与激励有关。企业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与预期能获得的回报正相关,企业的投资预期才不会转弱,而企业投资的回报则与需求相关。这要求企业投资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须与有效需求关联起来。不能与有效需求关联起来的投资既可以源于供给侧,又可以源于需求侧,前者包括供给侧生产或提供需求方不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后者则包括有效需求不足使得供给侧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不能在市场上实现价值。当前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存在于供需之间的循环过程,包括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和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这些问题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叠加。为此,既需要在短期采取逆周期的调节措施,也需要采取加快发展新质生力的办法加以解决。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长期来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摆脱两类桎梏:一是边际报酬递减的桎梏。为了突破边际报酬递减的桎梏,西方经济学进行了系列探索,如分工带来的收益递增、边干边学、外部性带来的收益递增、创造性破坏带来的递增、新经济带来的收益递增等。然而,从供给端突破报酬递减的桎梏需要相应需求变化相配合,因为供给侧的收益递增可能带来产能过剩,从而导致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失去继续生产的动力。如果供给不能内生地创造需求,需求的约束就无法解除。扩大需求可以是外生的,也可以是内生的,但对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言,只有增强扩大国内需求的内生动力,需求的扩大才可以成为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经济发展能够摆脱边际报酬递减的桎梏,经济就能无限地持续增长并创造需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二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桎梏。为了扩大需求,西方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很多短期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可以用以解决短期需求不足的问题,却无法突破边际效用递减的桎梏。任何突破投资边际报酬递减的供给侧突破,都需要同时突破边际效用递减的桎梏才能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因此,任何供给侧突破都只能构成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边际效用递减之所以成为从供给侧突破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原因在于:劳动是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要素,消费者需要在劳动和闲睱之间进行权衡,如果消费者无法从劳动中得到任何效用,就会失去劳动的积极性。所以,任何供给侧的突破如果不能同时带来边际效用递减上的突破,则无法支撑其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两大桎梏的根本途径。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