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 详情

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

经济日报 / 2024-06-18 11:08:49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引。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干、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体系。其主要特征是产业结构高端化、生产流通智能化、核心技术自主化、数实融合深度化、产业发展绿色化,更加强调整个产业体系的协调联动,更加强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能转换,更加强调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同。新质生产力则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的“新”和“质”,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强调以高新技术研发应用为主要抓手、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科技创新在全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站在新起点上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内生性、稳定性和自主性,从而筑牢实体经济之基,强化创新驱动之本,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坚持先进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又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汇聚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人才、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还要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打造辐射全国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完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发展低碳化和绿色化。
 
发挥地区优势,做大做强制造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各地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生产力发展状况制定相应政策,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子。而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必须发挥地区优势,推进制造业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方面,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支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制造产业,将地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另一方面,理顺制造企业分工协作关系,加强任务分解,明确责任主体,提高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制造业生态体系的协调性、开放性,增强产业链发展合力和整体竞争力。明确现代制造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赋能作用,推广应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依托创新资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关系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败,必须依托创新资源,切实打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堵点、难点和痛点。一是坚持创新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发挥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在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人才、资金、企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更快更好推进。二是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优势区域合理布局,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式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和关键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发展。有效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长、市场容量大的优势,加大对市场应用的支持,加速技术成熟程度和产业升级进程,促进产业发展上规模、提速度、升质量。三是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找准赛道,练好内功,着力引进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把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突破核心技术,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重大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产物,是富有发展活力和市场潜力的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进行前瞻性建设布局。首先,应发挥科学家、企业家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探索“科学家+企业家”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用技术”的联动模式。在未来产业主要领域培育具备国际化视野、掌握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的链主企业,塑造大中小、上下游企业协同共生、韧性强劲的产业体系,着力形成开放包容、层级丰富、充满活力的未来产业生态系统。其次,推动未来产业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瞄准全球科技和产业“无人区”,打造一批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开展未来产业培育试点,探索可推广经验,定期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加强产业培育经验分享,提升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再次,针对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周期长、风险高、战略性强的特征,创新投融资模式,强化耐心资本投入,引导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来产业,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未来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导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入,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
 
作者:黄庆华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