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详情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学习时报 / 2024-06-07 11:14:39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把握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优势,着力推动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大力推动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经济发展向数智化、绿色化转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从根本上讲,新质生产力的产生都来源于科技创新。一是重视基础理论的创新。顺应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和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研究前移的新趋势,优化完善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系统布局,持续稳步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大幅提升基础研究原创水平。二是推进技术革命性突破。适应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的发展阶段转变要求,着力加强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三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基石。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是核心,人才是先导和关键。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学家、企业家、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四是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包括强大的科学基础、高素质的人才、比较发达的科技金融、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等,让新质生产力的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长为参天大树。
 
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加快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一是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基础。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一批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要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在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三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迫切需要。一是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序发展太阳能、风能,加速推动氢能、核聚变等先进能源技术革命性、颠覆性突破,加快新型储能技术发展,推动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二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快将环保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推进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深化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循环改造。加快绿色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完善循环经济体系和低碳能源改造,推动产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进科技、教育、市场准入和监管等领域体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激励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一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动力,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动机”作用。一方面,大力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进首台套应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大力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二是推动科技、教育、金融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添油助力”。提高基础研究稳定性持续性支持经费的比例,深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薪酬制度、评价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鼓励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融资模式和特点要求,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三是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发挥政府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促进作用。适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加快完善数据基础性制度。加强人工智能、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安全法规建设。完善创新药价格形成和费用分担机制,激励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建立健全低空空域管理制度。
 
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彰显优势、协调互动的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格局。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空间载体和重要支撑。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坚持分类指导,加强规划引导和布局,促进各地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一是发挥经济大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经济大省发挥产业、技术、人才等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向高质量发展全面转型。二是促进区域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加大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的支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集聚,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极。要围绕构建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协同发展,形成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三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选择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加大科技创新条件和平台建设,支持这些地区在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数据流动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力关系,努力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源地和排头兵。
 
作者:王昌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