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详情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中国发展观察》 / 2024-05-23 10:20:00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当前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建设方面的不足,并结合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本文提出以下三方面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沟通和预期管理,提升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预期是经济周期的重要驱动因素,预期指导经济主体的决策,同时也影响经济政策的执行效率。预期管理在政策制定中已成为一项核心任务, 通过政策沟通提升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也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积极的政策沟通能够给予市场确定的前瞻性指引,引导市场形成一致预期, 有利于保障各类宏观政策顺利推行。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做法:第一,参考美国与欧盟的做法,将政策沟通纳入各部门的常备工具箱,在政策实际落地前做好事前沟通,必要时进行事后解释。第二,在进行政策沟通时增强前瞻性内容的披露,包括对未来国内外形势的展望、下一步可能采取的宏观政策等,从而向市场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第三,注重与市场的双向沟通,通过举行座谈会、新闻发布会等沟通形式,积极听取来自市场的意见并予以回应, 以市场的反馈为政策的完善提供重要参考。
 
(二)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提升整体政策效果
 
不同方面宏观政策的制定涉及多个决策部门,包括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社会政策制定机构。这些部门可能拥有不同的目标、工具和时间表,特别是非经济性政策着力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领域,这可能与经济政策的经济增长或就业目标相冲突。这些因素往往容易造成合成谬误问题。加强不同政策的协同联动性是防范合成谬误形成的关键,从而实现不同政策组合发挥“1+1 >2”的效果。具体而言,第一,非经济性政策的制定应围绕经济友好型方向进行,从长期效果来看,应该不损害甚至促进经济的潜在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的双赢。第二,参考美国政府部门之间的纵向、横向以及临时应急协调机制建设,健全我国跨部门的政策协调机制, 确保不同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相互协调。第三,参考日本推出多方面结构性改革的做法,建立全面一体化的宏观经济战略,从而使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等各个领域的政策形成一个整体。
 
(三)加强政策效果评估,提升科学决策能力
 
准确评估不同政策的效果以及政策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是后续决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将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后, 更加要求能够准确评估非经济性政策效果并充分考虑其对经济政策的溢出影响。随着不同政策目标的权衡日趋复杂,政策效果评估难度增加,数字技术工具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成为必要。为此, 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做法:第一,建立政策整合评估机制, 定期评估各部门政策的协同效果并出版相关评估报告,有助于及时发现政策之间的冲突之处,并提供相应的调整建议。第二,重视对非经济性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系统评估非经济性政策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避免非经济性政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掣肘。第三,重视数理模型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参考其他国家善于运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进行科学决策的经验,通过基于数理模型的有效监测和反馈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一致性问题。
 
作者: 姜富伟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24年第4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