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以增强政策确定性提振民营企业信心 详情

以增强政策确定性提振民营企业信心

中国经济时报 / 2023-09-19 15:59:05
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建议立足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政策确定性、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提振企业家投资兴业信心。
 
市场主体是根据未来预期来作出经营决策的,影响企业预期的首要因素就是政策是否连贯、是否可预期。不确定的政策会增加企业不安全感,加剧观望情绪,挫伤投资热情。近期,我们赴全国11个省(直辖市)“一对一”访谈了112名民营企业家,发现政策不确定性加大是他们反映的主要议题之一。建议对此高度重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确定性,增进透明度,稳定政策预期,激励民营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政策不确定性开始引起企业家、学术界和媒体机构等多方面关注
 
政策不确定性主要指内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动,这会影响到市场主体的经营决策和投资盈亏。从不同渠道来看,近年来,我国政策不确定性加大,开始受到多方关注。
 
从企业家调研来看,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反映政策不确定性加大。112名受访民营企业家中,有不少人认为政策不确定性在加大,在投资决策上有变得更加保守、更加谨慎的倾向。若与2019年相比(即不考虑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外部冲击),企业家认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没变”的占一半,反映“明显改善”的占三成,他们强调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总基调没有变、是一贯的,营商环境改善和政策扶持力度在加大,因而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还有两成企业认为存在政策标准不透明、调整频度不可预期、执行尺度不一致,以及实施细则缺位等问题,由此也增加了企业经营决策的复杂性。
 
政策不确定性加大的典型表现及对企业的影响
 
受访企业家认为,当前政策波动大、缺乏连贯性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大方面。一是城市规划调整,但配套政策不到位;二是技术标准更新过频和标准滞后共存;三是审批审查标准和时限缺乏可预期性;四是政策优惠落实不到位、打折扣;五是监管执法自由裁量权大。
 
综上所述,政策缺乏确定性让企业无所适从,为了规避政策风险,企业家转而暂时观望,持有现金、缩减投资、减少招聘。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9年以来总体呈下行态势,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0.2%;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也显著下降,从2018年的57.2%降到今年上半年的52.8%。企业家说,投资信心受挫、决策变得更加保守是其中一条重要原因。
 
政策不确定性加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面分析、综合研判
 
企业之所以感知到近年来政策不确定性加大,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重塑,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大,经营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特别是近年来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俄乌冲突延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受到非经济因素冲击,叠加个别国家力图以“小院高墙”“拉小圈子”等举动搞“脱钩断链”,遏制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产业安全成为关注热点,这些挑战是躲不开、绕不过的。我国强化了政策应对,民营企业身处其中,无论是对外出口产品,还是进口要素或零部件,或者为跨国企业做配套分工,必然会受到波及或影响。
 
二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法治化程度不足。营造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关键在于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当前政策不确定性大的原因包括:在政策制定上,有些地方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尊重企业规律,对潜在影响考虑不周到,各部门间的政策信号不一致,有时竞相叠加,有时彼此相左,企业无所适从。在政策调整上,有的地方新领导上任后另起炉灶,难以“一张蓝图绘到底”,包括地方规划、产业政策、监管执法等都会变化;同时,与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相关的举措,把握不够,时紧时松。在政策落实上,有些政策不设置必要的过渡期、衔接期,有些只考虑本部门利益,“重复监管”“以罚代管”,有些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落实“梗阻”在纸上。
 
三是企业自身适应能力有限和政企沟通渠道不畅。过去一部分民营企业热衷于快速扩张、做大规模,为此甚至存在一些经营不规范的行为,如环保排放不达标、安全生产投入不够、信用意识不强等。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然要使用各类政策工具来推动供给质量提升,企业也须高标准要求自己,但目前有些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主动适应能力还不够。同时,一些部门“不敢不愿也不想”同民营企业打交道;加之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落实不到位,企业家难以了解政策走势。
 
四是部分媒体炒作误导舆论。民营企业获取政策信息,主要是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媒体、自媒体等公开渠道来了解的。进入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是浅阅读、快阅读,有些门户网站、社交媒体为抓取眼球,赚取更多流量,对国家有关政策进行曲解,甚至扭曲事实,混淆视听,致使一些企业家内心忐忑,对未来政策走向存在疑虑,如民营企业政策是否要调整、又将如何调整等,这进一步放大了政策不确定性感知。
 
以增强政策确定性透明度提振民营企业信心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建议要立足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尽最大可能压减政策不确定性,提振民营企业信心。
 
一是坚持问计于企,增强政策针对性、有效性。推动各级政府建立涉企政策时要征询企业或行业意见的制度性要求,畅通企业家建言献策渠道,做实政策出台前的合法性审核、公平竞争审查等刚性要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预判政策潜在波及范围、影响程度,统筹考虑配套解决方案,特别是涉及规划调整、技术标准更新、优惠政策改变时,要考虑补偿机制、过渡期、历史问题等,对因政策调整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要依法予以补偿。对新技术新业务要引入“敏捷监管”理念,与业界及时商定标准,多运用可适时调整的部门规定。对政策实施后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评估、纠偏回应。
 
二是强化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协同性。涉企重大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重行事。建议在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同时,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各地各部门对齐国家宏观政策基调,强化政策出台前的取向一致性评估,既要防范政策竞相叠加、同频共振、大起大落;又要防范政策互斥、信号模糊、不知所措。要把政策的力度、速度和社会承受度三者结合起来,例如通过试点探索、渐进式改革等方式,避免因潜在风险不明、举措不当引起的震荡,为政策稳步推进创造环境。特别是对新技术新业务,要规范各类审查如新技术新业务评估等,提高可预期性,形成激励创新合力。
 
三是将政策落实和监管执法纳入法治化轨道。要进一步推动各地各部门增强法治思维,及时公开和主动推送涉企政策,扩大知晓面。加快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查处滥用行政权力不当干预市场竞争行为,从源头上保障各类所有制平等。坚持分类施策,政策实施要留出足够的适应期、缓冲期、调整期,降低企业抵触情绪。充分理解政策初衷和目的,查处“一刀切”“运动式”等做法,杜绝“有罪推定”“层层加码”等行为。对政策执行不到位或“选择性执行”等问题线索,要及时核实、依法解决。对项目审批进度、行政处罚等信息,要提高透明度。
 
四是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和优化舆论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对于明确规定不予问责或免予问责、从轻或减轻问责等情形,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原则,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引导企业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主动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各级党政相关部门要加强与民营企业家的常态化沟通,加强权威声音解读,通过恳谈会、政企会商等渠道答疑解惑、办实事。聚焦网上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作者:马源 单衍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