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学习时报 / 2023-08-28 15:44:30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大国科技和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2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生物经济首要发展领域。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持续较快增长,具备良好发展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全球第二。一是产业体系完备、规模持续扩大。拥有覆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兽用药、医用辅料等门类的产业体系。过去10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医药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二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2—2022年,我国累计有112个创新药、189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填补了相关治疗领域国内空白。特别是,生物技术抗击新冠疫情取得战略性成就,诊断试剂、疫苗、治疗药物在短时间内完成应急研发及产业化,疫情以来上市疫苗15款、治疗药物6款,既有效满足了国内防控需要,也为全球抗疫作出积极贡献。三是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医药健康类产品对外贸易额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第二大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出口国。新药研发国际合作增多,近年来每年有10款左右的新药在海外申请上市,对外技术授权由2012年的2起增至2022年的44起。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一方面,基础研究环节依然薄弱,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相对不足,设施平台建设有待加强,颠覆性原创成果不多,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盘尚不牢固。另一方面,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先进治疗技术等仍以进口为主,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脆弱,世界一流企业和产业集群缺乏,抢抓全球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赢得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主动的创新能力还不强。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生物医药产业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沿阵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应坚持规划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夯实产业基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引作用,建好用好蛋白质科学、转化医学研究、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等设施,鼓励依托设施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加强运行开放共享。在疾病防治、新药研发、生物安全等领域,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布局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布局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为生物安全相关药物疫苗研发提供平台。围绕新药创制、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重点专项,实现原创性引领性突破。推动具备条件的大型医院建设研究型国家医学中心,加强产学研医用融合,促进原创成果临床转化。
二是统筹补链强链,强化安全供应保障水平。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围绕创新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与集成验证。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在平台、项目、投资、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打造研发、临床、制造、流通完整产业链。实施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工程,提升药物研发生产和临床诊疗效率。促进生物医药产业与生物制造产业融合,开展合成生物学、新型药物分子等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发挥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与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骨干企业制定供应链风险应对预案,增强对关键原材料、零部件产需失衡等风险的应对能力。
三是优化政策环境,激发产业创新发展活力。以城市为载体布局生物经济先导区,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药品和医疗器械优先审批政策,鼓励创新药境内外同步研发申报。加快推进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完善委托生产管理。探索建立符合中药特色的新药开发和审批体系。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提高患者对未纳入基本医保的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技术的可及性。改进临床用药政策,鼓励使用性价比高的新药。持续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民营企业发展等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在细胞治疗、中药和中医医疗器械注册监管等领域开展改革试点。
四是深化开放合作,“走出去”“引进来”融入全球产业创新体系。支持国际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投资和产能布局,鼓励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进行多种形式合作,加快融入国际产业链。深入参与国际监管规则制定,细化跨境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在分段、委托生产等领域规定,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互认。研究优化出口政策,支持获得国外认证的国产医疗产品对外出口。用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进博会等平台,以及中古(巴)等生物双边合作机制,推动原料药、中药、疫苗、医疗器械等出口,开拓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提高国际市场运营能力。
作者:沈竹林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