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创新 详情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23-08-15 16:10:4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总结,也是对我国传统现代化理论的升华,更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从发展脉络看,“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更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更具中国特色的实践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实践中升华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化”的含义不尽相同,“中国式”的特点也有差别。“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升华的。1949年3月5—13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体现的是对独立的渴望和对和平发展的期盼。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关注的是基于国家整体利益层面的物质文明和科技发展。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中国式”四个现代化的重点在于搞好经济建设,实现物质富裕,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要求,并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关注点在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平衡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完整性和步骤精确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完整定义,并对其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进行了创新性概括和论述,从“五位一体”拓展到“五位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除了体现中国特色,更展现了其世界意义,把基于中国特色实践创新的现代化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发展脉络看,它紧贴中国实践,把“现代化”从单一坐标推向多维体系,从被动发展推向主动发展,从低层次需求推向高层次文明,从中国属性推向世界价值,是对我国传统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与升华,也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对于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在实践中丰富了“人民本位”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本位”思想不断演进,并在各阶段有不同的特色。改革开放前,“现代化”体现的是锻造和平环境、提升物质水平和推动科技进步;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发展重心的转移,“现代化”更多关注国家整体层面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提升和法制建设等。基于“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当时并没有充分涉及人的正当需求以及正当的物质利益分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步确立了“人”的核心价值,丰富了“人民本位”思想。
 
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精英人群的现代化,而是涵盖了14亿多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是追求全面发展、绝不落下一人的现代化。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现代化进程,凭自己的贡献分享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式现代化中利用资本增殖逻辑把人民沦为资本剥削的对象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的做法,而是同步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素质飞跃、达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实际做法中,既通过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做大做好现代化的“蛋糕”,又通过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构建社保体系等切好分好现代化的“蛋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既体现了效率、又体现了公平。这种“人民本位”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发展,也是在中国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完善。
 
在实践中构建了多维度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是在中国实践基础上创新的多维度新高度的文明形态。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一穷二白,面对西方的封锁和制裁,迫切需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工业文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式”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着力实现“小康社会”。到新世纪,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政治、经济、文化、法治建设等都迈上了新台阶。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聚焦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要实现物质富裕,还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分享人类的精神产品和科学文化成果,实现政治公平和社会公正,使人民的精神更加愉悦幸福。而且,“中国式现代化”逐步改变了“先发展、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路径。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使得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素。这是对现代化发展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走老路,也不走西方式道路,而是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创新型人类文明形态,多维度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是对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现代化路径的拓展。
 
在实践中创新了国际关系管理范式
 
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历来坚持尊重各国人民的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和核心利益,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的战争都是自卫反击;经济上不走扩张侵略的道路,而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向广阔天地要生产力。改革开放后,我国没有采取“苏联模式”,也没有采用“欧美模式”,而是坚定地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政治上寻求平等对话,不以邻为壑;经济上实行公平正义,共建共治共享;文化上坚持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外交上坚持开放发展与合作共赢。但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西方国家开始打压遏制中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的“卡脖子”手段和贸易摩擦行为也越来越多。面对新的严峻国际形势,我们摒弃西方建立在零和博弈思维基础上的地缘政治模式,创新了国际关系治理范式,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新范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正是这种新型国际关系治理范式的体现。这种治理范式不是懦弱地退缩或激进地侵略,而是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以磅礴大气的风范和负责任的态度在关键时刻承担起推进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责任,以“有理有据有节”的方式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全球合作中谋求自身的进步与繁荣,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这种创新型国际关系治理范式既符合中国人民的诉求,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是捍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有效力量。它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国际关系基础,也为预防战争、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指明了方向。
 
作者: 刘雪梅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