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23-06-05 19:10:19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丰富且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这六个维度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是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开创、坚持和发展的现代化,我们党历史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在中国国情决定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党的宗旨使命,还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与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具体成果。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前途命运。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行稳致远。从历史看,我们党百年多的一切奋斗和创造,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当前和未来看,我们党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摒弃了“欧美模式”和“苏联模式”,选择了基于自己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彰显了中国气派。党的领导还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成败。我们党勇于、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种弊端和障碍,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强大领导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必将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人民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成败。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深刻把握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国情。在人口总量上,14亿多中国人,超过了全世界已经实现现代化的37个发达国家的总人口,是人类实现现代化前所未有的。在人口素质上,进入新时代,不仅我国国民平均预期寿命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而且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人口结构上,人口总量巨量级、人口素质大提升、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人口特征,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人口条件。
充分发挥人口规模巨大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我们把14亿多人民群众引导投入到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必定能汇聚起推动事业成功的磅礴伟力。在当前内外部风险叠加的环境下,把人口规模巨大优势通过激活转化为多样化消费需求,可为中国式现代化赢取主动、赢得自主。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利用好人口规模巨大这一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智慧和活力。
牢牢抓住人口规模巨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巍巍巨轮的正确航向,团结14亿多中国人民干成事、办大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体人民共同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注重以效率变革、技术变革推动质量变革,要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让中国式现代化朝着更加公平有效、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前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辉煌篇章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富裕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共同富裕,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来实现的富裕,是超越少数人富裕来实现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共建、共治、共有、共享的共同富裕,强烈反对两级分化,强调国家富裕与人民富足的辩证统一,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是劳动致富和创新致富。从劳动致富看,劳动是获取财富之源,奋斗是实现富裕之路。在自我投资能力上,只有多数人的富裕才能形成多数人的自我投资,从而创造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社会财富;在奋斗动力上,追求富裕是人们奋斗的内在动力,只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唤起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从创新致富看,现代化是一个时代文明形态的先进代表,创新是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实现路径。富裕是现代化的本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必然是创新致富的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实现需坚持党的领导,以共同富裕为落脚点,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能“同心”干、“创新”干和“依法”干;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本质的保障下,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澎湃内生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科技进步、推进制度文化创新,提升实现共同富裕能力。同时,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分配制度体系等举措推动共同富裕实现。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因此,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的辩证统一。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能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要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在努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总结提炼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中国特色之一。
新时代中国的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需要更加发达的“两个文明”支撑,人类文明新形态也需要“两个文明” 的积累发展。这要求我们在新征程上,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为此,党的二十大把“两个文明”建设任务纳入了我国现代化阶段性总目标,并与之相对应作出了决策部署和措施安排。我们要以新思维新举措把这一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着力谱写出“协调发展”新篇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就是有力的实证。在我国这个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绝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支撑。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就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特别是我国环境容量有限、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快发展中面临着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因此,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使命宗旨的价值旨归。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重要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等,方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必然选择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历史与现实、国情与世情的必然选择。源于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思想主张。源于党对自身使命的自觉担当,百余年来党领导人民走的是强而不霸的复兴新路,充分彰显了党自觉履行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初心本色。源于党对国情世情的深刻认知,一方面在奋进新征程中,需要有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在全球化时代实现现代化面临着走殖民掠夺老路、走和平发展新路的两条道路,我们党所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国道路的选择顺应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站在国际公平正义、文明多样性的一边;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同世界各国一起走向未来;中国发展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通过和平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此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现代化具有国际意义。摒弃了西方国家以对外扩张掠夺实现现代化模式,驳斥了西方的“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意义。
作者:何成学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研究员
【本文系2023年广西马基地共建项目“六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研究成果总论】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