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要着眼于长远发展
2023-05-05 11:44:44
导读: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复苏好转的态势趋于明朗,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工业与服务业生产活跃度回升,房地产主要指标降幅有所收窄。与此同时,微观市场主体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外部经济金融形势进一步复杂化,国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在前期组织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市场主体代表进行座谈研讨的基础上,研究撰写“202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并于近日在京举办“202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发布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参会并作点评发言。
毕吉耀表示,从国内来看,随着疫情放开,一季度消费拉动经济复苏,需求结构恢复到疫情之前;而从外部来看,通胀持续,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外需低落。为此,毕吉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进一步扩大内需。一是消费方面改变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投资方面密切结合未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未来高质量供给体系的形成;第二,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稳住民营企业,恢复市场信心,刺激复苏内生动力。最后,他强调,今年是疫情平稳以后的第一年和“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效激活市场活力,争取经济增速5%以上可以为实现2035年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关于今年的经济形势,大家的普遍认同是一季度经济超出预期,而且是呈企稳回升态势;但同时由于内生增长动力欠缺,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复苏的势头还不稳固。
实际上,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质量放在数量之前,要求非常明确。今年是疫情平稳以后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今年要进行“十四五”的中期评估,对下一步进行安排。同时,“两会”召开后政府也换届,李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提出今年要打好宏观政策、扩大需求、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风险等四套“组合拳”。今年“两会”关于宏观政策的一些重点任务安排基本延续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本要求。
一、一季度经济增长逐渐恢复
关于一季度经济形势,随着疫情政策放开,接续政策的落地逐步发挥效应,一、二月份数据发挥效应,生产需求都出现好转,出现正增长。但是随后三月底的PMI指数开始回落,CPI每个月都在下行,PPI是负的下降,出现通缩。但另一方面,人民银行一季度的金融数据,M2增速三月份高达12.7%,二月份12.9%,一季度新增贷款10.6万亿,社会融资总额存量增幅在10%以上,数据超出预期。
疫情三年以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外部冲击,所带来的统计数据波动比较大,很难对趋势进行把握,但可以看出过去三年疫情过程中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很大的。疫情发生之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0%以上,消费贡献率也在60%以上,但是这几年这两个指标受影响最大。以去年为例,去年3%的增长,其中消费贡献率只有30%,也就是只有一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短期三大需求结构恢复到疫情之前,消费贡献率66%,服务业贡献率也超过60%,说明这三年经济下行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一季度随着疫情的防控措施的转变,基本向正常恢复,这一点可能是比较重要的。未来经济增长运行的轨道会逐步从靠宏观政策加持的稳增长向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去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的今年五大任务,除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还有供给侧方面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都是在稳定市场主体的信心。
二、需要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宏观政策方面也在加大力度,无论赤字率安排、专项债安排,还是“两会”后出台的具体政策,包括降准、去年减费降税政策延续且力度还在加大。但更重要一点,复苏内生动力不足,如何使民营企业得到恢复,市场信心得到恢复。去年民间投资增长0.8%,今年一季度0.6%,数据都非常低。民间投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很多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信心还是不足的。
因此,从今年来讲,需要保持住去年确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为宏观经济复苏和持续运行好转提供基本支撑。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必须从宏观政策的支持转向如何提振市场信心,使得企业能够自发地扩大投资,增加生产。
近日,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五次会议提出关于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意见,但下一步要看相关部门的具体政策措施如何规划落实。中国经济无论从就业、税收、创新等各方面来看,民营企业都占很大比重。稳住民营企业,就业就可能进一步扩大,就业扩大则收入增加,消费就能恢复起来。
三、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和外部环境通胀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的五大政策(即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以及五项重点任务,其中将“着力扩大内需”放在第一位,将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今年从目前来看,尽管一季度外贸出口出现超预期的好转,但从全年全球情况来看,大概率出现世界经济增速放缓。IMF最近的预测,全球经济增速甚至比金融危机以后到疫情前的平均增速还要低,对未来的情绪总体上还是比较低落的。
此外,外部环境体现出通胀的问题。尽管美欧通胀问题高点已经过去,美国CPI已经降到5%,非核心物价涨幅还是黏性很高。通胀水平在2024年之前降到目前确定的央行调控到2%左右的目标还有一定难度。国外机构普遍认为,在失业率没有上升到5%之前,恐怕很难使得物价能够回落到2%左右的水平,因此物价涨幅可能仍将持续。尽管美联储加息已经进入尾声,全球高利率仍要持续相当长时间,对我们国内的货币政策肯定也会产生一些压力。
四、进一步扩大内需
在这种情况下,下半年很难出现外需对经济增长较为明显的拉动贡献,意味着今年的经济5%左右的增长目标很大程度上靠内需支撑,其中包括消费和投资。
投资方面,强调投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也就是投到什么方向的问题。我到各地调研,发现各地全在拼经济。虽然一、二月份的数据不错,但有些省份压力很大,项目难、融资难,很多地方都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稳投资要和我们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结合起来,关注未来的高质量供给体系的形成。如果体系形成不好可能会产生新一轮产能过剩。
消费方面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去年开始政府发消费券,有加快收入分配调节共同富裕的、有增加中低收入保障的,但是没有一项能够非常可行。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收入上不去,消费扩大的难度很大。去年人均GDP8.57万元,合1.27万美元,发布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69万元,相当于人均GDP的4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要着力扩大消费。从“十二五”开始,重点是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现在基本做到,但是收入分配调节中还有两个比重需要关注,即居民收入分配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改变大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扩大内需就很难落到实处,这是下一步要考虑的。
下一步,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过半,到中后期经济发展主要的动力可能还是来自于消费的发展。消费发展也体现消费升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同时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仅仅从改善消费环境、场景这些方面,可能是治标不治本的。
消费和投资是扩大内需的两个方向。消费方面,需要更加关注解决大的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分配占比过低的问题;投资方面,除了基建投资以外,更多的是和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结合起来,形成更好的未来的供给体系。
五、着眼当下,展望未来
对今年中国经济的看法,一季度开局良好,为全年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站在全球视角上,全球比较看好中国经济复苏。从IMF预测来看,今年对全球总体经济增长明显下调,对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预测明显低于去年,唯一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调高。IMF预测中国经济增速为5.2%,世界银行预测为5.1%,而从国内大投行的数据来看形势更为乐观,中国经济增速为5.5%以上。此外,IMF在讨论亚洲经济形势时特别提出一点,即中国这一轮的经济复苏和以往不同,以前是投资拉动,而这一轮是消费拉动。疫情三年,消费贡献率较低,今年在疫情放开、消费恢复到正常情况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计会提高一倍。因此,IMF强调中国这一轮的经济复苏是消费拉动的,对周边国家的经济也能带来更多收益。一季度开局良好,为全年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还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其中重要一点是我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世行标准看,高收入国家门槛为1.32万美元,我国是1.27万美元,还有一定差距。这意味着如果不考虑汇率因素、通胀因素,我们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经济增长速度需要接近5%的增长。
“十四五”规划是我们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2022年经济增速为3%,如果今年争取增速5%以上或者5.5%,将为后面两个五年规划解决不少压力。实际上,“十四五”规划没有明确五年目标,只是提出按照每年年度情况具体制定。如果“十四五”人均增速最后下来只有5%左右,后面两年压力就会较大。加之美国对我国的封锁打压,我国技术进步的速度下降。此外,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到2023年底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9.6%,65岁以上达到14.8%,人口老龄化的指标发展很快。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该规划有两年受到疫情影响,今年是我们迅速平稳以后的第一年。今年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效激活市场活力,把经济运行持续恢复正常,我国有可能在市场后半段保持相对比较稳健的、适度的中高速增长,为实现2035年目标打下很好的基础。
作者:毕吉耀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文章转载: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