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势在必行 新职业将为中国经济打开更大发展空间
经济参考报 / 2022-10-25 11:09:26
9月底,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审定颁布。新职业及其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连接新需求,蕴藏新机遇,折射新窗口,将为中国经济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激活新职业,畅通经济循环,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势在必行。
数字技术创新催生新职业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创新的创造效应催生新职业。在企业层面,数字技术创新促使企业组织趋于网络化、扁平化,用工模式趋于多元化、弹性化。传统单一稳定的雇佣模式被打破,催生大量灵活雇佣模式。在个体层面,数字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就业观念,越来越多的个体更喜欢灵活自主的工作模式,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对于多才多艺的个体更喜欢根据自身能力让多种职业身份汇聚一身,成为典型的“斜杠者”。在劳动力市场层面,数字技术创新不断优化就业结构。高端化的数字产业化以及第三产业中科研和生活性服务业是新职业产生的重要源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意愿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持续优化,消费需求开始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消费观念趋于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为满足群众消费需求也将催生越来越多的新职业。
新职业有助于畅通经济循环
新职业对生产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新职业影响数字生产力,推动以算力为代表的数字生产力不断提升。与数字前沿技术相辅相成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应运而生。数字革命促使数据生产、分析和应用能力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达到最大高度,数字生产力已经成为当下推动社会大踏步向前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另一方面,新职业影响数字生产关系,促使数字生产关系不断优化。在数字化时代,数据驱动人类生产活动的信息传递链条越来越短,管理体系越来越扁平化,数据的开发利用使信息传递在生产环节之间从未像今天这样迅捷便利,社会生产组织模式逐渐转变为“云端制”,越来越多劳动者开始尝试脱离大型商业组织,转向自媒体平台、电商平台、众包平台等形式参与社会生产活动。
新职业促使生产过程高效运转。在生产层面,新职业有助于扩大生产。新职业作为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从劳动者和企业维度提高供给能力,从市场维度优化供给结构,共同打通供需梗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在劳动者层面,新职业促使个体专业化不断提升,推进知识创新和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企业层面,新职业驱动企业边界跨界融合。数字平台依托数字技术通过在客户、生产者与提供商之间创建网络效应以及在多边模型中促进互动可以创造巨大价值。在市场层面,新职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量数字化技术应用新职业推动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流通层面,新职业有助于畅通流通。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程技术人员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新职业助力流通领域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面跨越式发展。建设现代流通体系需要提高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供应链管理师新职业的颁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协同企业外部竞争者、合作者、供应商、客户和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从而打通流通网络布局,推动企业流通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随着互联网向农村地区日益普及,网约配送员、网络营销师等从业人员逐渐融入农村物流体系。农业经理人则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农产品交易效率,加速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在消费层面,新职业有助于促进消费。一方面,新职业催生消费新场景。与传统消费场景相比,网络营销师连接了商品生产端和消费端,增加了商品供应链出货速度以及库存消化周期。借助直播互动,生产者、消费者、电商平台整合成现代化供应链网络体系,互相协调,快速迭代,这种全新购物模式突破了传统商业和零售模式,提升了消费体验,形成了数字化网络消费新场景。另一方面,新职业满足了消费新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持续优化,在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不断释放出消费新需求。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健康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在线学习服务师、职业培训师等新职业的产生为进一步满足人们品质化消费需求提供了新途径。
新职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是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大量新职业人才缺口或超过百万人,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工程技术人员为代表的数字职业人才缺口巨大。人才缺口的背后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二是许多新职业成长基础相对薄弱,存在一些市场发育不完善问题,如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等与人类健康安全相关的新职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准入标准,需要健全市场环境,完善准入标准和行业规范。三是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用工关系从一种相对静态、固化形态,转向动态、变化形态,许多具有灵活就业性质的新职业面临权益保障不充分问题。四是新职业培训力度不足,大量新职业人才缺口背后是因为数字技能短缺,年轻人希望职业发展中获得有经验的前辈指导、接触新事物新技术的机会、技能提升培训等帮助。当下需要加大新职业培训力度,完善新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互联网+新职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五是一些新职业社会认同度有待加强,家人不支持不理解、听起来不够体面也是影响年轻人从事新职业的主要顾虑之一。随着新职业快速涌现,需要及时认可和规范新职业,不断提升新职业人员社会认同度。
进一步释放新职业社会活力
第一,大力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一是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通过数据开放、共享、协调、服务等机制确保数据有序流动和数据市场有效运转,设计以市场为主体的激励机制,探索数据开放共享新模式,厘清数据要素市场主体的权责关系。二是坚持以经济增长带动新增就业,继续壮大数字经济,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发展育幼、养老、健康、家政、物业、文化、体育、娱乐等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发展新就业形态。三是继续鼓励支持灵活就业,坚持放开搞活和规范发展并重原则,顺势而为,补齐短板,加快清理取消阻碍灵活就业发展的不合理限制,加强灵活就业政策服务供给,激发劳动者创新创业活力和趣缘合作能力。
第二,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是夯实产业基础能力。重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强新基建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养适应新职业发展的产业集群。二是加快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畅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上下游和产供销的有效衔接,打通新职业产业链供应链结构性问题,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三是努力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推动服务业领域催生的新职业同居民日常生活、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第三,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一是坚持以就业导向、服务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为宗旨,积极构建专业学科设置与调整的动态机制,主动与新职业、新技术、新需求相结合,精准对接数字人才缺口,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二是抓好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四个着力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教联盟,推进多元办学,激发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依托或联合高校设立创新基地、实践基地、产业学院。三是弘扬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终身学习保障机制,劳动者应积极拥抱新经济新业态,保持终身学习态度,持续提升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
第四,建立健全权益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逐步建立健全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社会保障制度。平台企业利用自身掌握的大数据对新职业从业者按照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的灵活就业新职业从业者社会保障体系。各级工会组织、行业协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应充分发挥作用,全方位保障新职业从业者合法权益,推进新职业行稳致远。
作者:丁述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