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体系的作用 详情

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体系的作用

学习时报 / 2022-10-08 12:23:10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既是以往侧重于需求侧的“扩内需”“促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当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重新认识和重点审视的一个新问题。完整内需不能简单地从“需求”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它不仅包括需求侧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也包含由供给所激发的需求,还应涵盖供需动态意义上的相互平衡。所以,统筹供需两侧,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适配需求,将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纳入完整内需体系的培育,才是对完整内需的准确解读。而在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过程中,现代流通体系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流通洞察需求促进消费。流通作为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不仅是商品的出售过程,也是认识和识别需求、引导和扩大消费的过程,尤其是离消费最近的零售环节,既是商品销售的终点,也是洞察需求的起点。特别是随着现代流通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零售既可以满足现实需求,也可以发现潜在需求,甚至可以促成消费者以数据化方式参与挖掘潜在和未知需求,使碎片化的小众需求通过互联网的集聚具有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也使原来被忽略的长尾需求借助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被平台企业纳入“小而美”的目标市场。零售借助数字化手段和消费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过程中,不仅避免了商品的无效供给,消费的个性化选择也得到了极大尊重,而无论是消费的转型还是升级,其实最终都是消费的促进和内需的扩大。现代流通体系能否进一步促进消费,除了需从企业层面发挥好数字技术的支撑作用之外,还需在政策层面加强对流通体系建设理念的引导,防范利用大数据营销手段误导消费需求现象的产生。
 
流通引导生产匹配供需。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媒介,流通不仅仅体现为单向推动产品由生产到消费的实现,更需着力提升流通根据消费引导生产的先导作用。以往流通联动生产的媒介职能发挥不到位,流通缺少可以引导生产的手段和途径。在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流通产业因为数字化而深刻地嵌入制造业的各个环节,“新零售”的出现意味着生产和流通的高效率匹配,新零售的“新”不仅仅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更在于生产和流通的融合,通过数据助力生产决策,用数据反哺上游生产。从趋势上来看,未来应鼓励大型电商平台提升上游供应链能力,以支持和促成更加成熟的定制生产模式。对于大型零售商来说,自由品牌开发仍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流通联动生产的有效模式。同时,依托大型数字平台而兴起的一些互联网时尚品牌应尽快跳出单一的营销推广视角,从流通端的大数据积累出发,逐步构建有益于品牌长期稳健成长的柔性生产机制。同时,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解决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生产多少、销售给谁的问题,重视消费经由流通决定生产的方式。从根本上说,只有不断激发流通引导生产的能力,才能切实作用于供给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供需匹配,进而带动消费升级和内需扩大。
 
流通调节分配实现减贫增收。强大国内市场的基础前提和重要支撑是强大内需,具体现实的消费需要为生产发展及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而消费的持续增长及其内在潜能的激发,又与分配的合理性密切相关,不合理的分配结构特别是当劳动收入份额偏低时,难免导致内需不旺。这意味着在现代流通体系助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过程中,搞活流通不仅仅体现在促进消费单一环节上,更需从流通调节分配的减贫增收机制上发力。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只有契合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共同富裕目标,尤其是促进广大劳动者增收致富,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发展路径。一段时间以来,电商扶贫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扶贫渠道显现出巨大潜力,而在经由数字技术赋能的各种流通新业态中,特别是在直播、快递、网店等领域,涌现出许多新兴类别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这都反映出传统意义上发挥强大就业吸纳能力的流通产业,正被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时代激发出新的潜能。未来应牢牢把握流通产业固有的就业吸纳优势,在零售卖场、批发市场等传统流通业态的发展规划中,重视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多元的就业机会。同时,在新技术对传统就业岗位不可避免形成一定替代的情况下,更加重视现代流通体系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创业契机,重视为小微型流通创业者提供更多数据赋能和政策扶持。在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过程中,不断推动形成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增加和向广大劳动者倾斜的分配机制设计,使流通的减贫增收机制真正助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
 
流通联动内外贸畅通双循环。扩大内需并非只发展内贸,完整内需应该是国内外市场相互贯通意义上的强大国内市场需求,这有赖于流通过程对国内国际市场的有效连接。因此,流通的媒介作用应体现于内外贸之间,现代流通体系应该支撑国内企业游走于国内外市场,在内外贸之间进行切换。但由于内贸和外贸在规模、标准和规则上的诸多差异,导致这种对接很困难,流通联动内外贸的功能还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流通体系建设中,应注意内外贸在制度、规则和监管方面的统一,加快内外贸之间标准的衔接,营造公平合理的内外销营销环境,为企业出口转内销、参与国内大循环创造条件。只有打造内外贸合一、并重的流通体系,才能促进双循环的畅通,进而推动形成强大供给,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作者:王晓东 中国人民大学市场流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