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光明网 / 2022-07-11 11:33:2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我国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等因素制约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困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矛盾,在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通过坚持高质量发展、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式,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发展支撑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条件。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比上年增长8.0%。虽然人均GDP逐年在相应提高,但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下限标准。
新发展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扩大内需以及发展数字经济来做大高质量发展的“蛋糕”。第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增强发展动力。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引导企业积极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和新组织方式的创新;大力实施财政、金融、产业、收入等政策,重点解决城乡收入、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促使更多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创造丰富的绿色资产和财富;建设高水平自由贸易区、贸易港,加强多边经贸关系,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解决好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第二,以扩大内需为基本导向厚植发展优势。一方面扩大有效供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扩大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消费转型升级激发新的内需动力。
第三,通过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的数字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居民收入提供支持。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社会捐赠和慈善等领域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治理透明化等问题,提高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直接关系到民生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共同富裕的实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优化以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结构。
首先,优化收入分配格局,解决好初次分配中劳动与资本等要素的分配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让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同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对垄断收入、偷税漏税、贪污腐败所得等不规范和不公平收入的问题进行重点治理。
其次,充分利用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手段,加大再分配的收入调节力度。就税收而言,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逐步调整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增加直接税比重,稳妥推进房产税改革和立法;在转移支付方面,重点加强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重点人群的转移支付力度,借助大数据提高转移支付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的保护力度,统筹协调好正规就业群体和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
最后,建立健全三次分配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公益事业管理和监督体系,健全慈善捐赠规章制度和治理结构,形成社会主体参与慈善、捐赠和公益的良好局面。
三、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民生基础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解决地区、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获得感不够的关键举措,是维护人民利益、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保障。当前城乡公共服务间的差距已明显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质量在不断提升,在适用性、匹配性、保障性等方面都在持续优化。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现阶段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质量与总体要实现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提供精准的基本公共服务。
教育方面,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不断提升农村基础教育、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实现教育公平;就业方面,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鼓励更多的青年和农民工掌握多项就业技能,帮助更多人群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医疗方面,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将医疗资源重点向基层地区、农村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逐步缩小职工与居民、城市与农村的筹资和保障待遇差距;住房方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坚持完善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市场提供多层次需要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多主体、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养老方面,积极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养老金水平,鼓励发展多种养老服务机构,促进医养结合,更好满足养老需求;救助方面,加快缩小社会救助的城乡标准差异,逐步实现社会救助在常住地申请,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基本生活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明确反对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种是“等靠要”思想。共同富裕不是天上掉馅饼,实现共同富裕不能养懒汉。如果一些人奋斗、一些人“躺平”,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要坚决落实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反对不劳而获,反对“躺平主义”。另一种是“吃大户”思想。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不能搞“均贫富”运动。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坚决查处和纠正侵害合法产权的行为,防止以各种名义搞“逼捐”的做法。
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和深刻利益调整,必然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要充分估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又要充分认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强大动力、光明前景,增强信心,久久为功。只要以实干创业绩、以奋斗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定会展现在神州大地。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软科学项目“县域经济赋能甘肃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袁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