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强化“四个聚焦”,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详情

强化“四个聚焦”,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科技日报 / 2022-06-23 11:05:41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多地“十四五”规划也都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纷纷布局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各地区域创新中心的推进建设,有效促进了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带动了区域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然而,各地推进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同时,应避免出现区域科技资源重复建设、区域疯狂抢人、区域科技合作“纸上谈兵”、区域产学研用机制不畅等问题。对此,亟须强化“四个聚焦”,加快建立科学合理、高效运行的区域创新体系。
 
  聚焦顶层设计,建立协同化的区域创新战略布局
 
  协同化区域创新战略布局的重点在于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不断优化完善区域创新布局,探求各区域间创新发展的相对平衡与动态协同。要聚焦顶层设计,围绕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实施,推动央地间和地方间科技规划的对接,协同推进各类创新要素流动互补;围绕国家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和区域发展的突出个性问题,抓好区域创新政策落地落实,协同推进各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三地政策创新“领头雁”作用,协同推进其他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建设;围绕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机制的健全完善,重点优化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东部加快发展、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聚焦要素禀赋,建立差异化的区域创新发展路径
 
  差异化区域创新发展路径的重点在于尊重不同区域的禀赋差异,发挥各地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要聚焦要素禀赋,围绕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禀赋分布,明确不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重点,差异化布局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中心;围绕各地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以及卓越工程师等科技人才禀赋分布,培育不同区域科技创新特色方向,差异化布局区域创新团队和创新基地;围绕不同地区特色产业分布,加强优势创新资源的引进、整合和培育,差异化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围绕各地创新平台资源、人才资源及产业需求的梳理,完善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供需对接机制,构建有序竞争、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聚焦规划定位,建立分层化的区域创新空间格局
 
  分层化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重点在于尊重不同区域创新资源的比较优势,促进不同层次各类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分层发展做大做强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聚焦规划定位,围绕东中西“三板块”协调发展需求,探索不同区域分工合作的层次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东西部科技合作由“点对点支援”向“体系化布局”转变;围绕不同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差异,聚焦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探索解决不同城市群创新政策平均化、创新资源碎片化、产业创新同质化等问题,形成不同城市群竞合而行、优势互补的创新格局。围绕先发城市加强前沿探索前瞻布局的发展定位、后发城市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定位,探索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城市建设创新发展增长极,引导建立分层化创新发展格局。
 
  聚焦发展需求,建立体系化的区域创新合作网络
 
  体系化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的重点在于尊重不同区域创新发展合作需求,促进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网络关系紧密联系的利益相关多元区域共同参与构建创新合作开放系统。要聚焦发展需求,围绕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体系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创新要素行政区划限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各类创新资源跨区域交流互动,形成不同区域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有机融合格局;围绕区域创新核心节点城市的网络全局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的集群效应,推动形成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示范引领效应。围绕区域创新不同层级节点中心城市的网络局部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多中心效应,推动形成区域创新“多点开花”协同共进的新发展格局;围绕区域创新网络的体系化优势,根据不同层级节点城市创新产出的梯度差异和流动方向,充分发挥区域创新合作网络溢出效应,辐射带动网络边缘节点城市加快科技创新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作者:王光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人才研究中心副主任)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