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及上半年经济形势展望 详情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及上半年经济形势展望

平安首经团队 / 2022-04-07 15:41:11

我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和挑战

 
二、我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和挑战
 
2.1、俄乌冲突,全球滞胀风险加大
 
2月中旬以来俄乌冲突升级,国际能源价格、食品价格飙升,进出口运价仍然处在高位,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冲击,“胀”的风险加剧。2月21日至3月23日期间,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由95美元/桶升破120美元/桶、涨幅近30%;IPE英国天然气、CBOT小麦和CBOT玉米期货活跃合约结算价分别上涨60%、39%、16%;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上涨26%。
 
尽管美欧及国内经济数据1-2月开年表现尚可,但“胀”已成为“滞”的催化剂,海外“滞”的隐忧不容忽视。一是,美国中期经济前景(2022年下半年及以后)不确定性上升。历史上,美国通胀急涨阶段,消费信心往往迅速下降,包括1970、1980和1990年代美国CPI通胀率破5%的三段时期。美国2022年3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创近10年以来新低。同时,美联储3月经济预测大幅下调2022年美国实际GDP增速1.2个百分点至2.8%。参与调查的官员中,超过半数认为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上升。
 
二是,欧盟与俄罗斯贸易往来频繁,尤其在能源领域对俄罗斯进口依赖性强。若地缘冲突持续,欧洲经济将更为脆弱。欧盟27国自俄进口商品约占其进口总额的8%,对俄出口约占其出口总额的4%。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19年欧盟27国自俄进口的“矿物燃料、润滑油及相关原料”占其对外进口同类商品的28%,自美进口该类商品占比仅8%;欧盟进口的40%的天然气和27%的石油都来自于俄罗斯。若地缘冲突持续,通胀压力下,欧央行加快缩减资产购买,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支撑也将趋于减弱。欧央行3月的经济预测已将2022年欧元区实际GDP增速预测下调0.5个百分点至3.7%。
 
俄乌冲突不仅在“胀”的层面对我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削弱美国经济的平稳复苏态势,使得欧洲经济更为脆弱。美国和欧洲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其“滞”的压力显现意味着我国外需面临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指向我国出口增速可能更快地从高位回落。
 
2.2、美联储加息,掣肘国内宽货币空间
 
俄乌冲突后,通胀压力进一步激化,美联储或需采取更积极的行动遏制通胀,今年或采用“快加息+缩表”的特殊组合。2022年3月16日,美联储议息声明宣布加息25bp,正式开启加息周期。然而,俄乌冲突后,未来几个月的美国通胀压力或进一步加剧,美联储政策选择以及美国经济前景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3月21日以来,美联储鲍威尔、博斯蒂克、布拉德、梅斯特、埃文斯、沃勒、威廉姆斯、哈克等多位官员密集“放鹰”,绝大多数官员对单次加息50bp持开放态度。我们预计,今年上半年美联储或加息100-125bp(5月和6月会议至少有一次直接加息50bp),但下半年加息幅度较不确定。此外,美联储或于5月宣布缩表,每月或减少1000亿美元资产。
 
10年美债利率曾于3月28日和29日盘中升破2.5%,31日回落至2.34%。历史上,10年美债利率通常可达到或突破每一轮加息周期的政策利率顶点;在加息周期中部,如果加息节奏较快,10年美债利率或阶段性超过政策利率100bp以上。因此,如果2022年上半年美国政策利率升至1.25-1.50%区间,我们认为,2022年上半年的10年美债利率波动中枢或在2.5%左右。而且,如果美债收益率曲线倒挂压力较大,或迫使美联储加快缩表,进一步推升10年美债利率。
 
回顾金融危机后的美联储紧缩周期,当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收窄至80bp以下,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压力偏大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空间缩窄。3月18日以后,伴随美债收益率飙升,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由65bp迅速缩窄,3月25日到达32bp,创2019年1月以来新低,更加低于80bp左右的历史警戒值。不过,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强势区间,为国内货币政策自主性提供了缓冲带。2月金融数据公布后,市场认为“宽信用”成色不足,一度预期央行将于3月15日调整MLF政策利率。不过,3月中旬降息预期最终落空,这与全球通胀风险升温、美联储加速紧缩,我国总量型货币政策受到掣肘增大的背景关系密切。
 
2.3、疫情反弹,压制消费与服务业复苏
 
近期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压力不断增大。1-2月我国本土日均新增病例约66例,高于去年四季度44例的均值。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能力增强,且感染者临床表现以无症状和轻型为主,导致疫情隐匿性传播,3月以来我国本土疫情发生频次增加,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3月1日至31日,本土疫情累计确诊38,527例,无症状感染者67,127例,当前新增病例的防控压力仅次于2020年年初。
 
受疫情扩散影响,我国消费与服务业复苏阻力重重。从高频数据看,3月以来主要城市出行人次减少、拥堵程度明显减轻、电影票房收入大幅下滑,指向线下消费需求依然疲弱。3月1日至30日,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四个一线城市的拥堵延时指数均值分别相比2月末下滑16.7%、7.7%、5.9%、3.3%;9大城市日均地铁客运量2843万人次,约为2021年同期的72%;全国电影日均票房收入约3389万元,为2021年同期的36.8%,2019年同期的24.9%。
 
2.4、成本需求双压,中小企业仍需呵护
 
上游原材料价格高涨使得民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中下游、尤其是下游行业。1-2月上游生产资料PPI累计同比达到11.6%,而下游生活资料PPI累计同比仅为0.8%,二者差值处历史高位。尽管PPI单月同比增速自2021年11月已连续四个月回落,但其中基数因素的贡献较大,环比增速的回落幅度相对有限。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营数据中,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继续上升,意味着中下游工业行业所面临的成本压力依然偏大。
 
需求回落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压力更为明显。2021年8月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总需求逐步收缩,工业企业开始呈现典型的“被动补库存”特征,也即终端需求不足导致的库存积压。尽管1-2月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相比去年12月回升0.8个百分点,但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分化加剧,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1-2月国企和私营企业利润的增速差较去年年末扩大8.0个百分点。从制造业PMI来看,大中小型企业的结构性分化进一步加剧。小型制造业PMI今年3月虽有回升,但读数仅为46.6,自2021年5月起连续11个月处荣枯线之下,相比大型企业的PMI读数低出4.7个百分点。
 
2022年宏观政策加码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是对冲成本压力的对症之举。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注重改善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地实现稳就业的目标。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实施的减税、退税政策,针对性地降低中小微企业经营成本、清理违规收费。货币政策方面,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免除企业贷款中不必要的附加成本。
 
2.5、地产政策松动,市场信心有待修复
 
2021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相关调控政策边际趋松。政策转向的初期,以“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的指导为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在“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定调之下:
 
1)部分地区通过压降LPR与房贷利率点差(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南京、苏州、绍兴等长三角城市,湖北武汉、襄阳、河北石家庄、保定等中部城市)、降低首付比例(菏泽、重庆)、放宽公积金贷款要求(北海、南宁)等方式为地产销售“松绑”。
 
2)更为积极的是,部分二线城市的限购政策明显松动,如郑州“认房又认贷”并推出棚改货币化相关措施、哈尔滨拟废除2018年出台的地产调控相关文件、福州放开五城区购买普通住宅的户籍和社保缴纳限制。
 
3)在集中供地方面,各地区通过适度放宽土拍参与条件(成都、合肥)、修改竞拍规则(杭州首创“以次高报价的原则确定竞得人”)、推出更多优质地块(合肥、厦门)等方式,在土地一级市场上给予房企更多利润空间。
 
4)在3月16日的金稳委会议召开后,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房地产税改革试点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进行,一些城市开展了调查摸底和初步研究,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
 
然而,当前商品房销售及土地成交尚未企稳,居民和房地产企业的信心都有待恢复。
 
1)从高频数据看,2022年初至今,30大中城市商品房平均成交面积仅为2021年同期的64.1%,约为2019-2021年同期均值的85%;10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面积仅为过去三年同期均值的68%;成交土地溢价率均值3.4%,低于过去三年同期均值8.7个百分点。
 
2)从金融数据看,1-2月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量6965亿元,仅为2021年同期的51.4%,较2020年同期低897亿元,表明居民按揭贷款需求不足,局部出现提前偿还按揭贷款的现象。
 
3)集中供地方面,2月17日北京首轮集中供地平均溢价率仅4.46%,拿地企业集中于龙头央国企及北京本土平台公司。3月17日福州首轮批集中供地平均溢价率4.2%;拿地企业中,国央企占比七成,民营房企共3家。土地一级市场的民营房企参与度仍然偏低,溢价率低迷亦体现开发商信心不足。
 
4)价格指数方面,3月16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22年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二三线城市环比持平或下降,不同层级城市的商品房销售情况冷热不均。不过,“因城施策”之下,近期部分三四线城市首付政策调整等利好频出,后续也有反弹的可能性。
 
5)民营房企的信用风险事件依然频发,企业评级下调屡见不鲜。2022年以来,奥园和阳光城出现实质性违约;禹洲集团、华南城等先后宣布美元债交换要约或者展期同意征求;正荣地产、龙光控股等也出现信用风险事件。3月21日,龙光“19龙控01”的展期方案通过;3月22日,恒大宣布无法按时披露2021年度报告;3月23日,融创集团宣布拟对4月1日回售的“20融创01”展期2年。流动性危机之下,民营房企的生存问题尚未妥善解决,投资行为不可避免地趋于收缩。
 
2.6、出口韧性持续,回落压力仍在迫近
 
2022年开年以来中国进出口仍然保持韧性,但海外生产能力恢复、美国补库存需求减弱等因素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隐现。一是,美国补库存高峰已过,对我出口的拉动也趋于减弱。二是,俄乌冲突或将进一步削弱美国经济的平稳复苏态势,使得欧洲经济更为脆弱,我国外需面临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三是,随着海外经济开放程度加大,中国出口市场占有率的优势可能面临回落。不过,俄乌冲突对全球供应链的破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出口市占率优势延续,特别是,部分俄罗斯向欧洲的出口份额可能为中国所替代。
 
此外,近期中美经贸谈判中,美国可能重新审视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工具,更加注重在核心技术上对中国形成遏制。2021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一揽子的《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其中就包括《应对中国挑战法案》。2022年1月10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美两国政府正在讨论制定新的高端科技出口管制跨国机制,并考虑让有意愿的欧洲国家加入。2月4日、3月28日美国两院接连投票通过《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明确提出对制造业给予政策扶持,并为半导体行业提供高达520亿美元补贴和投资;2月7日美国商务部再将33家中国实体纳入“未经核实清单”。3月18日,中美两国元首再度视频通话,释放一定积极信号。3月2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表声明,时隔一年多重启对华进口商品关税豁免,豁免352项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豁免期为2021年10月12日至2022年12月31日。美国政府近期的一系列举动表明,中美之间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可能成为中美经贸博弈的新战场,对中国提升战略科技力量实现自主可控提出更迫切要求。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