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详情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人民日报 作者:张占斌 / 2021-10-12 18:10:53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张占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深刻认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有助于在发展进程中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规定”,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在何处,认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区别,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追求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和拓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开创的,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独特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践行初心使命,追求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和拓展的历史过程。
 
追求共同富裕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发展的奋斗目标中。在开辟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寻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在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从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重要决策部署,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前进方向,描绘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追求共同富裕明确了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就要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党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致力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得到广大人民的真心拥护。
 
追求共同富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关于小康、和谐、大同社会的思想。《诗经》里就有关于“小康”的记载;《礼记·礼运》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反映了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孔子讲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管仲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了物质基础与文明进步的关系;出自《左传》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说明了勤劳奋斗的重要性;孙中山提出“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表达了改善民生的要求。然而,由于缺乏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这些思想理念只能停留在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之中。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扎实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发展基础,使得共同富裕理想能够在中华大地上一步步成为现实。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文化逻辑,共同决定了共同富裕必然是其重要特征。是否坚持共同富裕,成为区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者:张占斌 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