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疫后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及中国宏观政策分析 详情

疫后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及中国宏观政策分析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 2021-08-05 17:50:55

疫后中国经济的内生性问题应得到足够重视

 
疫后中国经济的内生性问题应得到足够重视
 
由于中国疫情防控较早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全面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国经济进入到疫后全面修复期。但是,疫情前积累的内生性问题仍不可回避,加上疫情因素影响和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应正视我们的机遇和困难。
 
中国经济增速呈逐步放缓的发展趋势。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看,自2019年起,GDP增速已从中高速阶段(年均增速9%~10%)放缓至中低速阶段(年均增速6%~7%),客观上反映了中国经济从过去的追赶型、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迈入领先型、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规律与发达经济体基本一致,当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保持5%左右的增速已实属不易。同时,中国经济更加注重从粗放型、资源消耗型向科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更多依赖高新技术和高价值产业链驱动,并转型为以消费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当然,我们也应警惕GDP增速过快放缓带来的一些问题,保持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增长仍是重点。
 
后工业时代科技自主创新的难度加大。第四次科技革命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竞相发展中逐步显现,许多国家加入到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包括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业2025以及美国基建投资计划等,表明未来经济竞争的焦点在于科技,特别是独创的、先进的科技。于中国而言,当前科技竞争的挑战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部分发达经济体采取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知识产权过度保护以及“科技脱钩”等政策,增加了科技交流、研发创新的成本和难度;二是高新科技的进步依赖基础科学和前沿的产学研体系支撑,对于一些诸如精密仪器、芯片等的研发迭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扎实的积累和不断优化创新。后工业化时代,阻碍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关键在于科技自主创新,否则就得面临“卡脖子”问题,未来科技研发所衍生的产业链供应链也更加强调自主可控。
 
全要素生产和要素市场改革仍有待加快。从国际经验看,发达经济体如新加坡、美国、德国等在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后继续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主要原因是采取了更具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战略,以科技为导向,驱动金融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全要素生产率,并着重以内需市场为主,形成巨大的内生性增长潜力,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度甚至超过85%~90%。从中国的发展实际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还需要经过更加坚定的市场化改革,包括落实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乡融合建设,并通过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带动周边不发达地区经济协同。
 
人口红利的“消退”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在过去改革开放40余年里,依托改革政策和扩大开放打开了全球化的大门,以最初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导向经济崛起,成就“世界工厂”地位,这其中人口红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大量廉价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获得了较大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但是,人口红利正随着“少子化”的提前到来出现一些转型,老龄化危机也开始出现,对于当前乃至今后中国经济增长将产生巨大影响。从数据看,2007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为1.53亿人,2019年增至2.5亿人以上,12年间涨幅超过6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009年的12.5%增加到了2019年的18.1%,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这势必会从消费和投资两个层面来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可能出现逐步萎缩的消费市场和下滑的投资意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