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原磊: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与构建路径 详情

原磊: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与构建路径

经济日报 / 2021-04-12 23:23:09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也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做到“准确把握”,就必须真正搞清楚“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涵要义;弄明白为什么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做到“积极推进”,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尚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要求和部署,本版请两位专家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也期待理论界继续深化研究,提出更多真知灼见。——编 者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重要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对其内涵要义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并积极探索其实现路径。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深刻内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其核心要义在于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和挖掘内需市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同时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将国内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当中,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第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排斥国际循环,而是会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循环是指产品或生产要素以供求关系为导向,在市场上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市场根据地理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因此经济循环也被分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事实上,在开放的全球经济大背景下,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很难割裂开来,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从产品市场来看,扩大内需会同时带来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消费增长。从生产要素市场来看,国内大循环会带来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并会按照具体情况,适时适度地面向国际获取和输出一些生产要素。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经济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两个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非但不会限制反而会促进国际循环,而且能够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第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闭关锁国”,而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新形势下,我国要进一步敞开大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长期以来,我国有些产业依赖于外需的重要原因在于,这些产业被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低端环节,只能依靠大规模出口低附加值产品来获得微薄利润。现阶段,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供需平衡,其实质就是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应急之策,而是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长期战略。过去,我国主要依靠外延式增长打造完整产业体系,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发展到今天,必须依靠内涵式增长,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长期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和制度优化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生态环境将持续改善,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之一,绿色消费成为内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会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夯实重要基础。
 
第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会带来“内卷化”,而是有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非但不会导致个别学者所担心的经济的“内卷化”,反而有助于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创新型经济体。首先,破除制约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类障碍,会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次,伴随着我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基建”等领域的投资,能够形成对生产要素的引导效应,实现转型升级。再次,有利于促进创新要素充分流动、构建创新产业体系、搭建创新平台、提高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环境,从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有效路径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着力加强产业战略布局、畅通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新基建”投资、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加强产业战略布局。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依赖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供应。有关部门应从战略角度进行产业战略布局,对一些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联合攻关,将一些影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应全面梳理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存在哪些“卡脖子”环节,以及如何通过加大基础投资和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凝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实现这些产业的突破发展。
 
畅通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实现经济循环的必要前提,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了循环体系的高效率运行,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要优化市场环境。完善保护公平竞争的相关法律,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整治垄断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措施。二是要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土地、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三是要加强市场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平台、交易平台、金融平台等的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中的作用。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对外开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立足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可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推动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继续在“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积累经验、大胆创新,建立与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相接轨的制度框架。二是对在我国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平等对待、一视同仁。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三是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的行业领域。按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扩大交通运输、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四是更加注重开放质量。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改善企业经营效益。
 
加大“新基建”投资。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载体。目前,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融合发展,数字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就要加大“新基建”投资,为“双循环”提供持久支撑。一是适当合理地超前投资。要有前瞻性,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二是推进区域统筹建设。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对“新基建”进行统筹规划,注重差异化推进,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三是注重市场化运作。有效吸引社会投资,提高投资效率,使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关键领域取得原创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突破,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瞄准前沿方向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二是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构建多方位的研发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坚持开放式创新,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凝聚优秀科研力量,提高研发效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