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两大必要性
作者:王昌林 / 2021-01-26 12:08:08
作者:王昌林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环境、新发展条件的必然要求,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客观要求。
2019 年我国人均GDP 超过1 万美元,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14 个城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 万美元。总的来看,我国已进入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长期所处的经济短缺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其显著特征是需求结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迫切需要适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要求,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如果说过去我们靠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参与国际大循环解决了温饱问题,那么在新时期、新阶段,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靠这种发展模式是难以实现的。
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阶段发生重要变化。2019 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1∶39∶53.9,城镇化率达到60.6%,总体上处于向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后期迈进的阶段。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以精深加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的时期,必须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深度工业化,满足需求升级的需要。从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看,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实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阶段性目标之后,需要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国民经济在全国地域空间范围的大循环,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从发展趋势看,“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必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适应国际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动荡变革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力量对比和全球经济版图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版图呈现“东升西降”态势,百年来少数几个西方国家主导国际经
济政治的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基因工程、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迅速兴起,这必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带来世界各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再造,重塑国际产业分工与竞合格局,加速改变国际力量对比,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围绕抢占数据、生物种质基因等新型战略性资源和科技产业革命制高点的争夺更加激烈。
三是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大变革。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一些国家民粹主义盛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严重冲击现行国际多边体系,全球投资经贸规则面临重构,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面临改革,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斗争十分激烈。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疫情加速了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促进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疫情冲击之下,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甚嚣尘上,一些国家把供应链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纷纷推动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和分散化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分工格局面临重构,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面临深度衰退的风险。
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尽管两国仍有很大合作空间,但中美之间经济、产业、科技等竞争日益加剧。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根据形势变化,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做出重大调整完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最大程度激活内生动力和内生因素,以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向好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变化的内在要求
过去,我国劳动力丰富,但资金、技术缺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很强,通过加入国际循环进而带动国内循环,能够很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现在,我国劳动力仍然丰富,但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同时资金供给相对充裕,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国内需求开始向富裕型升级。
统计显示,1990 年我国劳动力总数、固定资本形成和研发支出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27.6%、1.5% 和2.0%,而到2018 年变化为22.9%、27.2% 和24.0%。过去偏重以参与国际循环带动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的旧双循环格局越来越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重塑竞争优势,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
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此外,还要看到,我国劳动力比重、储蓄率、投资率、全要素生产率、潜在经济增长率等都已发生重要变化。比如,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口老龄化加快,由此造成劳动力成本较快上升。国民储蓄率由2010 年的50.7% 下降到2019 年的44.6%,其中居民储蓄率由42.1% 下降到34.8%,投资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传统的商品消费热点逐渐退潮,而文化、体育、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尚待培育和形成。
从全要素生产率看,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以及技术引进的空间变小,近年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据测算,2012—2019 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低于1993 年以来3.8% 的平均水平。这些变化使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迫切要求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来源:摘自《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