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
中宏国研课题组 / 2020-11-10 16:40:31
从需求端看,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导致人们的不安全感被强化,采取更加谨慎的预防行为,改变居民消费心理和企业投资行为,对消费和投资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全球经济衰退和贸易萎缩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内需走软外需萎缩,宏观经济循环不畅。从生产端看,疫情导致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物流、生产、销售、回款等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干扰,与终端消费和生活性服务业关系密切的相关行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我国具有经济恢复和振兴的强大市场、疫情孕育的新经济红利正在释放、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变化,因此,疫情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至5.0%-5.5%左右。建议加大政策对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国内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内需外需双循环,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疫情对消费和投资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从消费角度看,新冠疫情的死亡率不是所有传染病中最高的,人们的恐慌主要在于这种疾病的传染方式、防治办法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的不安全感被强化,采取比防范其他疫病更加谨慎的预防行为,将不同程度地引发居民消费心理和投资行为波动,影响消费者信心,减少消费。疫情期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影响,居民宅家隔离,对居民收入产生影响,对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影响更为严重。疫情将影响居民收入在GDP中的份额,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降低。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响,我们发现2003年前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保持在47%左右,非典疫情后开始明显下降,一直下降到最低2011年的40%左右。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开始收入分配改革,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之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慢慢上升,到2016年达到45.6%,从2016年开始一直徘徊在45%左右。因此,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可能会出现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不同步的现象,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可能会进一步下降。收入减少制约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部分接触式和聚集性消费恢复受阻,商务旅行和各类聚集出行活动明显减少,一些非必需消费取消或推迟,居民储蓄倾向增强。从投资角度看,投资增长的制约因素和不确定性在疫情下有所放大,全球市场萎缩制约企业投资意愿,利润下滑限制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制造业投资恢复受疫情影响较大。同时疫情使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减少,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投资也受到影响。
全球经济衰退和贸易萎缩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当前对新冠病毒的研究尚不全面,对后期疫情走势的研判依然存在局限,科学家表示秋冬季疫情爆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加上病毒变异,疫苗的作用面临严峻挑战。当前的防控体系和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加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或许病毒将长期与人类共存,疫情防控将成常态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除个别国家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将陷入衰退。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全球商品贸易规模最大收缩32%,并有可能造成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疫情也带来了一些政治和社会问题,我国对疫情的控制能力、强大的生产能力加剧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战略焦虑,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限制我国高科技企业和外贸的发展。2019年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为35.6万亿元,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35.7%,疫情导致的外需萎缩不仅影响我国出口和外向型企业,还将影响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
疫情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疫情导致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物流、生产、销售、回款等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干扰,企业虽然复工复产了,但没有发挥正常的生产能力,经营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在各行业的表现不同,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受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对医疗卫生业、制药业、网络服务业,则同时存在着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以正面为主。对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娱乐业、会展业、进出口主要是负面影响。新冠病毒疫情导致了传统商品交易活动减少,但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日益活跃。新冠病毒疫情对旅游、餐饮、商业、交通运输、会展等行业有很大负面影响,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教育、医疗、养老、家政、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恢复生产经营面临重大困难,如果疫情常态化和长期化,这些行业需要发展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尽管这些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不是主导性的,但是由于产业链的牵动,会给一、二产业造成相应影响,尤其是对制造业的影响不可低估。虽然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短期内并不是很大,但是它会通过对需求的阻滞、对消费的抑制效应、对服务业的影响波及到制造业,而且各国也会对制造业做出相应的鼓励发展布局,对我国制造业的长期影响不可低估。中小微企业发展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不足,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减弱,中小微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疫情的常态化和反反复复影响企业发展预期,冲击企业生产经营信心,影响就业。
1、我国具有经济恢复和振兴的强大市场。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拥有庞大消费群体和巨大内需潜力,具备经济恢复和振兴的有利条件。2019年,中国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中国大陆总人口超过1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规模世界最大,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人民群众收入和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快速成长,消费升级态势更加明显,新型消费业态加快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将会继续为中国发展带来巨大的新动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会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继续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带来巨大的制度红利。因此,疫情的冲击,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也无法从根本上撼动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经济仍将继续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是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2、疫情孕育的新经济红利正在释放。
从产业转型升级看,后疫情时代许多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些领域将在促进国家经济升级、科学技术进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担任重要角色,将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方向演进。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集成电路圆片、充电桩等产品产量高速增长。这次疫情所产生的“新经济红利”,可能会成为助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面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前期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应用较多的企业,受冲击越小;而采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较少的企业不但受冲击大,而且疫情结束后复产复工的速度也比较慢。此外,凡是商业模式比较先进,比如较多应用互联网、新媒体、新零售模式的企业,或组织管理模式比较先进,比如较早应用远程办公、弹性工作制、软性就业、目标与关键结果考核、量子管理等的企业,受冲击普遍较小;而传统商业模式和传统组织模式的企业受冲击更大。因此,疫情的供给冲击一定会加快中国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组织管理模式等新供给的应用,并促使老供给加速退出,进而推动整个经济体系更快地进入新供给扩张阶段。
3、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变化。
疫情冲击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体系,疫情在短期内会影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也会给全球价值链带来一定冲击,但是不会改变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格局。近二十年来,国际分工体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投资贸易格局从传统的简单的市场分工、产业分工走向价值链分工,国际分工体系在日趋细化的同时,也更加相互依赖。开放发展的中国顺应国际分工大势,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全球供应链深化和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从理论上说,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及其细化分工并不断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和创新、庞大的市场规模、鼓励竞争和创新的有效制度等要素,而不是取决于某种外在因素。中国正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新技术、新产业,为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发展作出更大的积极贡献。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