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分析研判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 多措并举打通“双循环” 详情

分析研判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 多措并举打通“双循环”

中国经济时报 / 2020-08-04 13:06:55
 
分析研判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  多措并举打通“双循环”
 
上半年,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尤其是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下半年,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外部环境,如何乘势而上,巩固扩大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成果?根据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7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释放的重要信号,本期圆桌论坛邀请三位深谙宏观经济走势的专家进行分析研判。
 
嘉宾
 
韩保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许 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刘向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主持人 周子勋
 
以持久战思维推动下半年经济发展乘势而上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在判断当前经济形势时认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各位对此怎么看?如何研判下半年经济走势?
 
韩保江:我认为,中央从持久战的角度提出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是科学而富有远见的。因为疫情不仅仍然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蔓延,而且有秋冬季再次暴发的风险,要彻底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阻击战、总体战,彻底根除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很可能要长期与新冠病毒共存。因此,从“偶然突发性”认识的短期应对的“权宜之计”转向长期性和持久性的战略应对,从而真正找到一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科学有效的综合策略和发展路径,是中央高超经济社会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经济真正“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从上半年尤其是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所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复苏回升势头来看,随着国家出台的“六稳”“六保”政策,尤其是确保全面脱贫的一些收官政策的扎实落实,可以预期,下半年中国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从而为彻底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一个都不落下”的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许伟:从外部看,全球疫情仍在快速发展,大国关系加快调整,全球治理公共品供给缺口扩大,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更不稳定,不少全球性议题解决机制停摆甚至失效。从内部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体制机制亟待建立,要素优化配置机制还不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存在不少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突出。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不仅加大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同时也增加了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不确定性。需要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内在关联,坚持问题导向,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着眼长远,不断通过深化改革化解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夯实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上半年,面对百年罕见的疫情冲击,我国及时出台了有力有效的宏观救助和对冲政策,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济复苏出现积极势头。这些支持因素在下半年还将继续发挥作用,加之海外经济二季度基本触底,主要经济体渐次进入缓慢复苏轨道,我国经济恢复势头预计还会延续,并可能逐步回到潜在增速附近。当然,考虑到经济运行还面临疫情输入风险、美国升级对我国打压、极端气候变化等影响,需要积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突出重点稳就业保企业、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地见效力度。
 
刘向东: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看,疫情全球大流行仍未有消退迹象,在许多国家疫情有所反复,促使我国将疫情防控常态化、长期化。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作出的判断,新冠病毒可能将长期伴随着人类生活,这意味着疫情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泛起,中美贸易摩擦扩大升级,美国对华遏制态势显著,中美之间的竞争博弈也将持续较长时间,对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要做的事情就是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当前,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动力都要发生新的变革,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中长期矛盾问题较多,迫切需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无疑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需要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
 
从目前的经济实践来看,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已取得实质性成效,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V型”复苏态势,下半年全国经济增长有望实现3%以上的目标,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