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变局中的世界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杨光斌 / 2020-06-22 00:42:32
世界政治这个概念怎么来理解?在科学技术发明到一定程度之前,“世界”是不存在的,都是各国、最多是地区,某种力量包括科技和资本把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在一起,才有了世界,进而导致世界政治。我们一般理解的世界政治或者全球化的推动力首先是科学技术,其次是资本的力量。这两股力量推动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向前,从大航海到蒸汽机的发明再到飞机和互联网,把世界联系在一起。
技术进步带来资本的扩张,从欧洲到全世界,这些东西大家都明白。我想谈什么?当技术和资本成为全世界推动力的时候,世界上少数国家赢了,大多数国家输了,他们为什么赢他们为什么输?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第三种力量,我称之为政治思潮,这是理解全球化或者世界政治一个重要的研究单元或者变量。当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完成以后,大概到1875年在全球实现了资本主义化,那么英国首先开始倡导“光荣帝国”,从此以后世界开始掀起了帝国主义热,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地争夺导致的一战,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帝国主义政治思潮引起的。
关于帝国主义,现在国内谈的比较少,但是事实上它一直是影响世界政治最大的一种变量。8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替代了帝国主义理论。我们研究世界政治或者西方思想史都知道,最开始很多学者和思想家都鼓吹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在他们那儿就是其他民族不行,其他民族应该被统治,典型的白人优越论。但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这样的观点让位文化优越论。文化优越论是什么?这就是鼓吹韦伯新教伦理的优越性,其他文化都是劣质的。我觉得很难理解的是,到现在我们还把这样的书,就是文化优越论当做经典必读推荐给大学生,这可是典型的文化帝国主义作品。这是第二波的帝国主义,第三波就是制度优越论,就是历史终结了,全世界都是美式的道路,这是历史的终点,大家都知道。
关于帝国主义政治思潮对于世界政治的影响,其结果是一战、二战。第二个就是全球化的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五六十年代,新兴国家的解放,这是第二波。第三波就是80年代开始的新自由主义,这伴随资本自由的扩张,对全人类的影响非常大,这个过程中中国也是意外的大赢家,因此在双重力量的作用下,一个是资本自由的扩张,另外就是新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潮,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成为最大的赢家。1840年的时候,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了,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占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是5:5。1980年的时候,西方国家GDP总量达到80%,而非西方,如此巨大规模的国家,只占10%。2010年的时候拐点出现了,非西方国家占工业GDP的比重从10%到40%,而这个趋势还在继续扭转,有利于以中国为中心的非西方国家。预计2050年非西方国家的工业GDP,占全球的比重可能达到60%。
这个变化非常厉害,百年大变局在某种意义上是因为中国的变化而引起的,这次疫情加深了这种变局的出现。这是我们看到的在资本和政治思潮的双重作用下,中国成为意外的赢家。但是这冲击到什么?我认为第一个是冲击到西方人带来的优越感,也就是刚才讲的帝国主义中的文化优越感或者制度优越论。因为我们知道从一战到二战,西方欧洲内部打仗很多,当然那是白人的游戏。但是中国的出现,根本性改变了文明的结构,就是西方主导世界,从英国到美国霸权三百年的历史,这是第一个挑战所谓的文明冲突。第二冲击就是冲击到政治制度,如果你成功了,尽管历史终结论已经终结了,但是西方人骨子里的优越论还是很强的,如果中国成功了,制度自信对他们来说真的没有了。还有,就是对国内政治发展的挑战。西方人总是说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因为中国发展太好引起的,某种意义这样说也对,因为世界蛋糕就由几个人来提供,过去是西方人提供,现在中国人提供,所以财富向中国跑,这是怎么理解百年大变局,就是中国的崛起对大变局的影响。
很多人以为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化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政治思潮的意义来说,技术和资本的力量会继续向前推动全球化,但是反全球化的力量,政治思潮有时候是作为推动力量,比如帝国主义还有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这是推动力量。但是政治思潮有时候是全球化的反动力量,西方国家在这次全球化浪潮中出现问题以后,出现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等等。普世价值在全球化浪潮中失败以后,随之而来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认同政治,你是谁我是谁?世界政治变得部落化、碎片化,因此地区主义、民粹主义等等这一系列的概念都是认同政治的强化和表现。中国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非常大,美国的舆论动员能力很强大,无论是制度还是文化上,它的力量很强大。所以这次疫情一方面是加速了中国的崛起,但是另一方面它的不确定性因素,对于未来到底什么影响还是值得观察的。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本文根据杨光斌在《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线上出版研讨会发言整理。中国社会科学网 蔡毅强/整理)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