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亚洲股票市场
全球智库半月谈 / 2020-04-21 14:44:31
Alicia García Herrero 和 Gary Ng/文 张舜栋/编译
导读:在疫情、低油价和低利率的三重冲击下,全球股票市场哀鸿遍野。相比之下,亚洲许多股票市场却表现较为良好。笔者分析了其中可能的因素,并具体分析了危机下不同行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编译如下:
亚洲各国股市正航行在一片波涛汹涌的水域。各种因素引发的恐慌接连袭来,大多数市场要么已经进入熊市,要么离萧条仅有咫尺之遥。除了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外,史无前例的低油价和低利率环境也激发了 市场的普遍担忧。许多人认为,全球经济的未来不仅面临衰退,还可能陷入萧条之中。不过,即便如此,亚洲依然存在几个表现相对良好的证券市场,他们分别是——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西兰的证券交易市场。
在目前疫情、油价和利率三重绞杀的恶劣环境中,面临最大风险的行业分别是——能源、金融、非必须消费品及材料加工业。相比之下,必要消费品、房地产和信息科技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则相对较小。此外,医疗卫生业、城市公共服务业和通讯行业甚至面临一定程度的利好。
在亚洲的金融市场中,新西兰及中国台湾的证券市场表现最为突出。其原因既包括当地政府采取了切实有效的防疫措施,也包括这两个经济体本身对原油市场的波动更不敏感。另外,大盘指数的成分差异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中国台湾的证券市场,其成分股中有 51%为信息科技(IT)企业,而这一行业受疫情、油价及利率的冲击相对有限。而新西兰的情况也比较类似,其大盘成分股中包括了大量通讯、医疗卫生和必要消费品行业的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新西兰股市缓解了恶劣环境带来的冲击。
相比之下,其他股市则没有这么幸运。目前表现最差的市场是泰国股市,因为泰国经济相对而言更依赖旅游业,且对油价波动较为敏感。澳大利亚和印尼股市由于高度依赖能源类企业,其近期表现也非常糟糕。金融类企业在新加坡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受低利率环境冲击,其证券市场的表现非常冷淡。另外,虽然同为原油进口国,但由于遭受了更大规模的疫情冲击,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增速也正面临空前压力。
尽管疫情对全球股市的负面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但数据显示,对于那些有更多确诊患者的经济体,其证券市场的表现也更为差劲。更糟糕的是,由于看不到全球疫情防控态势向好的希望,全球市场的信心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而这也将为各国市场带来更大的波动。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各国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分为三个大类:风险型、稳健型和(风险)中性型。市场面临着疫情、油价和利率的三重打击,而不同行业在风险中的暴露程度则有较大差异。需要强调的是,在我们定义的中性行业里,尽管行业内企业的处境总体保持稳定,但他们依然会受到冲击;而对稳健型行业而言,其相应的企业基本不受上述风险影响。
在目前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分别是:能源业、金融业、非必要消费品行业、工业和材料业。受疫情带来的需求低迷影响,能源行业在原油价格暴跌之前就已经面临困境,而如今其处境更是雪上加霜。而受超低利率环境的打击,金融业的处境甚至更加悲观,且部分银行正面临资产贬值的困扰。此外,还有一些行业受疫情冲击正面临着极为低迷的市场需求——典型代表包括奢侈品行业、酒店业、旅游业和汽车行业。受各国日趋严格的出行管控政策影响,航空制造业及航空公司也将承受可观的损失。而随着制造业的普遍萎靡,相关下游产业也将深受需求不足的困扰。
至于基本消费品和大宗商品,目前来看他们受到的影响暂时是中性的。但是,考虑到疫情扩散对全球贸易秩序的破坏,这种影响从长期来看也可能发展为负面冲击。相似的,如果金融行业继续保持稳定,那地产企业所受的影响会相对有限,甚至得益于低利率环境而实现暂时的增长。尽管市场面临种种负面情绪的困扰,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通讯和远程办公行业的处境尚好。这既是因为疫情、油价和利率环境对这些行业的影响相对有限,也是由于亚洲国家拥有充足的市场需求。
就中国市场来说,该国长期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投资,但流动性风险依然存在。此外,以中美贸易战为代表的短期冲击对中国的科技企业带来了一些困扰,但由于 5G 技术、云服务等亮点的存在,市场对中国科技企业中长期的看好情绪并未得到逆转。就市场整体表现来看,虽然中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中国股市近期的表现并未展现出同样的势头。相对来看, 得益于更多的科技和医疗产业,深圳交易所的总体表现要好于上海交易所。同时,由于与中国市场的关系更为密切,香港证券交易所近期的表现也远优于全球平均水平。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持续扩散,显然短期内我们还看不到市场向好的迹象。即便是在率先控制住疫情的中国,当局在推进复工复产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地堵死疫情回流的口子。如今,全球市场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普遍的低利率环境或许有助于缓解流动性危机,却无法成为抗击疫情的疫苗。要想看到全球证券市场恢复元气,各国必须首先想办法遏制住疫情的蔓延。
文章来源:《全球智库半月谈》(总第186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