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基础设施形成超大规模网络 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22-09-27 15:27:42
9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基础设施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主持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郑剑、农经司副司长李明传、高技术司副司长张志华,以及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据介绍,到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79.4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我国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特高压输电、三代核电、特大型水利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离岸深水港、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或领先行列。
今年4月份,中央财经委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
这场发布会明确了交通、能源、新基建、水利等重点领域投资后续方向。交通领域将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强出疆入藏、沿海沿边沿江、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建设;能源领域将推进一批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2025年常规水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8亿、0.7亿千瓦左右。
基础设施形成超大规模网络
我国这十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提升。
据发布会上介绍,到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79.4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水库总库容达到9035亿立方米,形成了超大规模网络,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
这十年来,我国基础设施还形成了广泛的覆盖面,不断提升生产生活便利度。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宽带、直接通邮,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左右,4G、5G用户普及率达到87%左右。
这十年来,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标志性工程不断涌现。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水北调东中线等国家重大工程竣工投运;建成全球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吉泉±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投产;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海光源等实现世界领跑。
这十年来,借助新技术的东风,我国传统基建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融合。京张高铁开启了中国智能铁路新时代,高速公路实现“一张网”运行,全国10余座自动化码头建成投运,数字航道基本覆盖长江、西江干线,234个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坚强智能电网加快建设。
这十年来,创新基础设施加快优化。我国已经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我国不断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开发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这十年来,基建投资作为扩内需的重要抓手,起到稳经济、促增长的带动作用。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例,民航部分投资800多亿元,带动周边交通等市政配套投资3000亿元,再加上围绕机场集聚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生产要素投入,已经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巨大引擎。
这十年来,基础设施领域的公用事业在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国铁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成立,电力竞争性业务有序放开,电网企业更加聚焦主业。
郑剑表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形成符合国情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经验,比如统筹优势资源整体推进、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等。
下一步,将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这些领域投资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今年4月,中央财经委召开会议,在肯定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的同时,也指出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对记者表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除了考虑短期稳增长的需要,更多是基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中长期需要,致力于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通过交通、水利、电力等网络化设施建设,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基建,能带动国内消费增长,还能带来更多应用场景和业态。引领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领域也有投资需求,可推进相关产业布局、“卡脖子”项目攻关等。
这场发布会介绍了交通、能源、新基建等领域后续投资重点。
郑剑表示,下一步,将以《“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落地落实为抓手,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加强出疆入藏、沿海沿边沿江、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构建现代化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航空网和油气管网;加强互联互通和一体衔接,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率先实现现代化;以瓶颈路段和待贯通路段建设,枢纽集疏运工程,城市内外交通衔接,过江跨海关键性工程为重点,为多式联运、联程联运发展创造条件。
宋雯表示,当前正加快“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预计“十四五”期间能源重点领域投资较“十三五”增长20%以上,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强劲动力。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使得能源领域成为投资热点。除了加快风电、光伏装机,水电、核电等重大项目也在加快推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记者表示,到2030年风能、太阳能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还不足以推动非化石能源占比到25%。到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仍会有所增长,未来还需要水电、核电、生物质能的继续扩张。
宋雯表示,要加大新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稳步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西南水电基地以及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可再生能源电量输送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进一批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2025年常规水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8亿、0.7亿千瓦左右。
宋雯还指出,强化能源安全保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网间电力互济能力,到2025年西电东送能力达到3.6亿千瓦以上。增强油气供应能力,完善原油和成品油长输管网体系,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和互联互通,拓展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干线通道及南北联络线,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达到21万公里左右。建设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夯实煤炭煤电兜底保障基础。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前景向好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充满了想象空间,其内涵还会随着技术突破和需求升级而不断拓展。
据介绍,今年2月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已初见成效。目前,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方案均进入深化实施阶段,起步区新开工数据中心项目达到60余个,新建数据中心规模超过110万标准机架,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算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张志华表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一头连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于优化投资结构、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四五”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前景持续向好。
张志华表示,未来将加大工作力度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指导电信运营企业统筹布局5G和光纤网络建设;完善国家算力网络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和集约共建;用好中长期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持续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支持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民生设施,弥合数字鸿沟;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等。作者: 周潇枭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