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政研梁舰:新经济形势下投资建设领域政策热点观察和趋势研判
新视线 / 2022-07-11 18:14:07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在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的成效全球瞩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定,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2022年的政策总基调被明确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研判2022年,宏观政策调控更加灵活精准,预期中国经济将继续复苏,复苏动能也将逐步由外需拉动向内需外需双驱动转换。新的周期即将开启,新的动能正在积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对投资建设领域又有哪些影响,笔者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观察盘点投资建设领域政策热点和行业焦点,分析和预判未来形势。
专项债额度将继续保持三万亿以上的额度
2021年新增专项债发行前慢后快,投向领域虽仍以基建为主,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占比较去年明显增加。目前2022年提前批次的1.46万亿元的额度已经下发,引用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国新办吹风会上的话,2022年专项债券发行要把握好三个字:早、准、快。
2021年国家更为注重债务风险防范并通过债务绩效管理的方法提高有效性。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印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21〕61号),对专项债券的绩效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操作指引。中建政研集团作为专项债咨询领域的排头兵,判断2022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借用管还”等各阶段做到更加精准,更可持续,更多的资金将投入到早晚要干、群众期盼、效益明显、投入产出相对较高及国家重大战略的项目中,为“十四五”期间基础设施补短板、创造区域发展新动能提供支持。
笔者认为,未来针对专项债券的申报必将更为注重实质,需要重点考虑是否具备资金尽快投入的条件,项目是否具有实际的融资与收益平衡能力,投向领域是否在支持范围内等,这些内容在事前评估中必将体现得更加深入。2022年,预计专项债券项目的评价结果应用,会影响本项目的续发情况与本地区的债券额度获取。在债券额度分配的角度,更应注重的是绩效管理的实效、排名,体现竞争性。预算绩效的工作重点将更为注重指标库、管理流程、目标管理与审核等基础工作的落实。
PPP依然在规范中发展、发展中规范
自2014年以来,国内PPP模式的推广应用经历了高速发展、急剧下滑到稳步发展三个阶段。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PPP模式不仅是一种融资模式,更是一种项目管理模式,还是一种政企合作模式,符合现代财政管理制度,合规的PPP项目不应列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目前,广西、海南、河北、安徽、内蒙等地在加快本地区推广PPP模式的应用和管理方面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和通知,某种程度上鼓舞了国内PPP模式的应用及对该模式的再认识。作为依然在PPP领域坚守的服务机构,中建政研集团曾参与了多个政策文件研讨,同时为大量项目提供咨询服务,预测2022年,各地对PPP模式的重视度将越来越高,入库项目数量将进一步增加;随着专项债券更多且更精准地投向重大项目,城镇及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重点领域不得不重新回归采用PPP模式;中期评估及绩效评价将进一步加强,山西、河北、安徽等已出台绩效评价管理制度;部分省份开始探索专项债+PPP模式的有效结合,将撬动社会投资,发挥协同效应。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鉴于PPP模式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重要作用,PPP模式在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将大有可为。
城市更新在全国逐步展开
随着“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8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提出了具体要求;2021年11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科函〔2021〕443号),对城市更新行动试点进行了部署,提出对16个省份的21个城市开展第一批试点;之后国内30余个城市也相继发布城市更新政策。从城市更新的底层规划逻辑来说,我国的城市更新已从“产-人-城”开始向“人-城-产”转变。以人为本是城市更新的关键,城市空间是城市更新的基础,产业发展是城市更新的动力。
根据《佳兆业2021年全国城市更新报告》显示,我国城市更新市场空间大,且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存量总市值为500万亿,按年城市更新速率2%计算,城市更新项目将释放出每年10万亿元的价值。目前部分城市已逐渐步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作为当前城市存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激活城市存量土地、满足住房需求、提升城市的未来发展空间意义重大。对于参与主体来说,城市更新受中央及地方政策扶持,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可以有效降低土地成本和融资利率,获取更高收益。同时,城市更新项目也对参与主体在经营能力、融资能力及协调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而专业咨询机构的引入将助力各方主体更加顺利、快速地推进项目。
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将不断增加
2021年是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元年。2021年4月2日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银发〔2021〕96号),实现三大重点突破,绿色项目界定标准更加科学准确,债券发行管理模式更加优化,为我国绿色债券发展提供了稳定框架和灵活空间。2021年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21】278号),央行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主要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23个子领域。国际上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目前覆盖了能源、制造、建筑、交通、固废和林业六大领域的主要经济活动,为我国参与全球绿色金融提供了统一标准。
根据《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共计发行491只,发行规模达6114.54亿元,累积发行规模突破1.7万亿元。2021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诞生新的子品种——碳中和债,共计发行302只,发行规模达2586.35亿元,占整体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比例达42.3%。
展望“十四五”,2022年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绿色金融激励政策更加走向实质化,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将不断增加。货币政策将在“双碳”领域和高质量稳增长方面引领投资方向。财政政策方面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在减污、降碳、新能源等基础领域提供支持,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增强长期绿色增长动能。
“双碳”目标从提出到逐步落地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保工作更加注重精细调控、鼓励机制创新、追求高效质变。2021年我国基本完成双碳“1+N”政策体系中核心体系建设。2021年7月13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至12月13日碳排放配额成交额突破30亿元大关,标志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2022年是碳排放市场的制度建设高峰年,将集中制定更新配额发放标准、修订碳排放核算和核查规范以及重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机制。
2021年11月10日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针对以往社会资本参与难参与少的问题,提出项目+产业、项目+碳汇、项目+资源三种生态环保项目收益获取模式,精准且有效,堪称重大创新。可以预见,2022年各部委和各地政府将陆续出台系列措施,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工作,有望掀起生态环保社会资本投资热潮。
2021年中央和各地加紧编制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目前,《“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划》等已经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即将出台。北京、内蒙古、上海、江苏等地陆续印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时期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基本形成。2022年,如何落实“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新思路、新举措值得期待。
EOD模式试点融资先行。2021年确定的首批36个EOD模式试点项目总投资约2675.66亿元。截止到2021年11月底,国家开发银行仅对其中4个给予了贷款支持,累计授信额度为503亿元,实际贷款额度更少。可以预见,2022年大量EOD项目会将银行融资作为优先考虑事项,待融资成功后再申报试点。
REITs从横空出世到有序推进
截至2021年底,共有11只公募REITs发行成功。2021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有关工作的通知》(1048号文),意味着经过前期的试点和摸索,公募REITs开启了全面提速模式。
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中国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REITs市场,总体规模可能超过万亿元。其次,REITs项目的申报区域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长江三角洲的基础上,新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基础设施REITs资产种类愈加丰富,相关政策的出台意味着REITs进入全面提速的快车道,2022年必将是REITs大火的元年。第三,多地开展REITs项目的培育工作,培育多层次的REITs项目并进行分类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苏州、广州、南京、西安、无锡等地相继出台支持REITs发展相关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优质资产打包发行REITs产品,建立项目储备库强化REITs培育意识。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公募REITs必然会成为投建企业、行业运营商、地方政府及各级平台公司瞩目期待的创新模式。
乡村振兴一二三产融合渐成发展趋势
近年来,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新业态大量涌现,产业融合日益加深。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截至2021年,中央财政共投资344亿元支持建设10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8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109个农业产业强镇,从省、县、镇不同层面,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建设农业产业集群。通过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引导,促进“产加销服”“科工贸金”“农文旅教”全产业链发展,建成了一批产值超1000亿元重点产业集群和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有力带动引领乡村产业发展。
笔者曾参与了《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的通知》出台前的研讨,认为未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有三种:一是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培育现代化农业试点,未来将以现代化农业试点为抓手,以农业类申报为路径,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产业集群、休闲农业、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等试点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二是以项目为载体谋划符合政策导向的项目,创新多元投入,加强政策资金资源集聚,合理用好土地出让收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和产品,促使项目落地;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农业融合化发展建设,通过政企合作、资源补偿、政策性优惠贷款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共同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片区综合开发市场化收入是第一要务,增量财政收入合规是前提
回顾2021年片区综合开发市场,呈现出先抑后扬的态势,热度不减。首先,相较于2020年,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在成交量和成交投资总额上都有新的突破。其次,从成交项目投资额区间分布来看,百亿元以下项目占据成交数量的一半,项目逐渐呈现出小型化。再次,成交项目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核心城市群,从省份上来看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北、山东、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第四,成交主体中建筑类央企依然是投资主流。第五,2021年成交项目中,合作内容基本都包含公益性项目(道路、桥梁、医院、学校等),绝大部分包含了土地整理服务,将近一半的包括了运营维护,只有四分之一不到的包括了产业导入与发展。从涉及产业导入类的项目也可以发现,投资人逐步尝试从区域二级开发中获利。
近年来中建政研集团参与了多个片区综合开发项目的咨询服务,得益于长期的实践工作,笔者认为,追热点、防风险、土地财政收缩成为2021年度成交的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显著特点,预期2022年片区综合项目将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头部央企将退出盲目扩张抢地盘的行列,转为逐步深耕已经落地的项目,真正投身于项目经营,其他央企以及省属国有企业凭借自有资金优势将后来居上;二是城市群将依然是投资热点,但是涉及具备资源优势(自然资源)的地区将尝试采用片区综合开发模式将资源变现;三是防范隐性债务依然是交易核心,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将逐步脱离土地出让收入,市场化收入将越来越多元化。2022年片区开发项目在跳出多元化模式的表象下,实现项目内外部联动下的“自平衡”将成为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市场化的核心牵引,其底层交易逻辑为两层级交易体系是根本,市场化收入是第一要务,增量财政收入合规是前提。
房地产暴雷不断,去金融化已是大势所趋
土拍市场不景气,暴雷和违约也成为2021年房地产行业最刺眼的几个关键词。究其原因,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的变化,房住不炒已经成为主旋律,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调控基调不变情况下,房地产去金融化已是大势所趋,“三条红线”融资新规是针对房企融资祭出的最具杀伤力武器,直击高负债房企融资软肋,也令债务风险逐步暴露和蔓延。2022 年,已经暴雷或正在暴雷路上的房企将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动荡、洗牌还会更惨烈;分化、合并还会更剧烈。如何降负债、保证健康的债务情况、提升财务的稳健性依旧是房企面临的主要课题。无论是暴雷后的节衣缩食,还是危机意识下的开源节流,亦或是游刃有余的赛道开拓,都是当下房企积极自救、未雨绸缪并勇于抓住机遇的证明。
综上,从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我国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基本盘扎实,2022年,政策主基调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即使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机遇仍然凸显。中建政研集团作为新型智库和投资建设领域综合服务运营商,多年来服务地方政府、建筑企业、建设单位、金融机构等,同时与相关中央部委保持良好的互动,提供咨询、培训、科技、金融等服务。作为新型智库,中建政研集团是政策的落地者,也是行业的践行者,在项目实践中总结方法论及行业观点,与同行交流,向行业发声,参与政策建议和讨论,再将理论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希望此篇文章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文/梁舰 中建政研集团党支部书记、董事长 )
(来源:新视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