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晓明:新基建有望扮靓“十四五”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01-05 16:11:59
厘清认识 创新模式 新基建有望扮靓“十四五”发展
——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
自从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以来,以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建设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屡屡成为经济“热词”。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就新基建未来的发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
2021年新基建预计呈现三个“加”
中国经济时报:伴随着我国不断加码新基建,2021年新基建的发展将会呈现哪些趋势?
王晓明:根据赛迪研究院等机构的数据,2020年,我国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重点领域投资规模约达1万亿元。可以预见,在“十四五”,新基建在整个投资中的占比将会很高。
2021年,国家层面关于新基建的相关规划有望加快出台。从总体上看,在规划的引领下,新基建的发展将呈现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资、加快布局的特点。
新基建的应用场景很多,比如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医联体、智能交通等。如何结合产业的应用场景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中数据的“用”,产生并且创造价值,这是2021年需要重点做的事情。除了加快新基建的发展,2021年也要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这些都是新基建在设施、产业形态等方面需要做的事情。
相比之下,新型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收益递增的趋势。未来,投资将更多转向新基建。同时,新基建带动的也多是高端产品如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这将为我国增加就业、扩大内需起到促进作用。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不仅要解决本年的经济增长,还要为未来5年甚至未来15年奠定好的基础。无论是投资总量还是投资结构,新基建在2021年找准定位,为后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是比较重要的。
厘清新基建的三个认识
中国经济时报:新基建的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晓明:自从新基建提出以来,有着不同的解读,需要深化对新基建的认识,把它的内涵、外延以及它在国民经济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定位说清楚,避免在规划、投资、运营中造成不清晰现象。
第一,和传统基础设施不同,新基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提供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是经济发展到数字经济阶段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新基建轻物质、重技术,它本质上是在支撑数据的流动。特高压和轨道交通主要输送的是电流、物流和人流,因此不属于新基建的范畴。
第二,对于新基建的范围,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界定,新基建分为信息类、融合类、创新类。我认为,新基建是以数据为主要对象,以网络为载体,然后实现数据流通的一套设施。新基建可以包含五个部分:源、网、存、算、用。
第三,无论是传统基建还是新基建,最大的特征是开放性、公用性或共用性。一些企业如互联网公司自建的数据中心、计算中心,只是企业自用的,不是开放性的,因此不属于新基建。新基建跟传统基建一样,是国家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新基建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安全性。
制度创新促进新基建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完善制度促进新基建可持续发展?
王晓明: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规划,也有一些领域的顶层设计。然而,新基建的资金从哪儿来,投资、建设、运营的模式是什么等,还存在一些不清晰的地方。未来,需要加快投融资制度创新、完善特许经营办法和市场准入等,形成好的商业模式。
第一类是具有较强公共、公益属性的领域,比如应急保障、环境、生态监测、生态保护等。新基建为这些领域提供支撑,未来可能还是以政府主导来建设和运营,资金可能更多来自于财政资金或者是配套的政策性金融。
第二类是商业化比较强的领域,模式相对清晰。比如,在5G的应用方面,通过运营商服务收费的方式来为新基建筹资。新基建的投资、运营主体也都是这些运营商。未来,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或者超算中心,也可以通过服务收费的模式进行筹资。
第三类是和行业融合的新基建领域,比如交通、能源、城市公共事业等。这些领域既有公共产品的开放、非排他性,也带有服务功能的商业属性,可以探索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