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布局发力“新基建”
云南日报 / 2020-07-11 12:18:04
以“新基建”筑牢云南高质量发展之基。未来3年,云南省将聚焦“新基建”发展4大重点领域22项具体任务,构建高速泛在优质“新网络”、打造数字创新应用“新平台”,铸造传统基建升级“新引擎”、建设行业融合赋能“新载体”。记者在7月10日召开的云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获悉,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云南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 )》,计划经过3年时间,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旅游、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云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支撑4大重点领域任务落地,我省已梳理形成了第一批“新基建”项目清单,谋划项目665个,项目总投资3776亿元。各级政府连续3年每年统筹安排100亿元,其中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4大重点领域22项具体任务绘制“新基建”蓝图
“新网络、新平台、新引擎、新载体,简单的四个‘新’,点出了云南‘新基建’发展的要点。”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杨洪波介绍,云南“新基建”发展确定了4大重点领域22项具体任务,即构建高速泛在优质“新网络”、打造数字创新应用“新平台”、铸造传统基建升级“新引擎”、建设行业融合赋能“新载体”。其中还进一步分解出了22项具体任务,将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新基建”对数字经济产业、传统产业数字化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促进产业繁荣、激发创新活力。
新网络:重点构建新一代的信息网络,关键词是“高速、移动、安全、泛在、优质”,主要从打造5G网络、补齐网络短板、发展物联网、提升国际通信服务能力几方面入手,提升信息通信枢纽能力。比如实施4G补盲提速工程,加快5G网络覆盖,开展老旧小区百兆光纤网络升级改造,建设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等。
新平台:重点打造创新应用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建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产业等重点基础平台,使行业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推进工业互联网公共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构建全省统一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昆明打造省级节点。聚焦重点行业,打造5个全国领先的区块链应用示范,建设10个人工智能基础能力服务平台等任务。
新引擎:着力构建传统基建的升级样板,持续深化交通、能源、物流、水利等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补齐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通过智慧交通行动计划,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物流试点,全省水信息“一张网”等项目集中发力,明显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
新载体:旨在形成“新基建”行业融合示范标杆,主要是面向产业转型升级、民生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围绕普洱茶、花卉、中药材等领域,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构建智慧旅游监管服务体系,打造数字医疗服务体系,推进智慧教育普惠提质,推动数字化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有效激发经济社会内生动力。
665个项目3776亿元投资助推“新基建”落地
为支撑4大重点领域任务落地,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梳理形成了第一批“新基建”项目清单,共谋划2020至2022年项目665个,项目总投资3776亿元。
“项目梳理以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主线,以扩大投资、促进消费、补齐短板为目标,集中资源力量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慧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杨洪波介绍,“新基建”项目总投资中,前期、新开工、续建项目各占61%、27%、12%。为突出重点,从中梳理出引领带动作用明显、投资额度较大的7类重大项目工程,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数字水利、智能电网。
连续3年统筹百亿资金增强“新基建”动力
为积极推动“新基建”及配套高端产业的落地,云南打出“组合拳”,从组织协调、覆盖共享等方面入手,提出多项配套政策措施。
在资金支持方面,各级政府连续3年每年统筹安排100亿元,其中,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复制性强、社会带动效应明显的行业示范项目给予奖励,对重点行业的全国一流标杆项目给予补助。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信贷专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组织协调方面,建立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专项召集人的云南省“新基建”推进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加强跟踪督办,建立定期考评机制,推动有关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在用电保障方面,依托云南绿色能源优势,积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及配套高端产业落地,加快数据中心、5G等载能项目建设,带动绿色能源本地化消纳,推动云南建设“绿色能源省份”。支持“新基建”项目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开通电力接入绿色通道,简化电力接入审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限。(记者 李承韩 段晓瑞 段毅)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