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新基建 新引擎 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脉动
中国经营报 / 2020-07-11 11:34:42
文/任泽平
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疫情,叠加美、欧众多企业高杠杆、政府部门高债务,流动性危机一度爆发,全球经济深度衰退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过去20年间,美、欧的经验和教训表明,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延缓了危机的爆发,反而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纯粹是饮鸩止渴。
中国也经历过2009年货币强刺激的教训,尽管度过了危机,也埋下了产能过剩、资产价格泡沫、杠杆率飙升、收入差距拉大等风险隐患。经过2016年以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 、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阶段性缓释了风险。当前面对疫情流行、经济衰退的全球危局,加上贸易摩擦、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挑战,中国没有重走老路,而是选择了“新基建”领衔的扩大消费、投资、内需的宏观对冲政策,与欧美过度依赖“零利率”等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现实是最好的实验,历史是最优的裁判。
新基建“五新”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机场、桥梁,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消费升级重大民生项目的基础设施。
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五新”:
一是新领域。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桥梁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城际高速铁路与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及教育、医疗新设施。
二是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是为人口和产业服务的,未来城镇化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和都市圈,比如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面临严重短缺,进行适度超前的建设能够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以推进大规模基建;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加强债务约束,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三是新方式。新基建需要新的配套制度改革,它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183.490, 4.31, 2.41%)、新经济,需要不同于传统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制度支撑。在财政政策方面,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降低税率;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首次公开募股)、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规范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在产业政策方面,将新基建纳入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四是新主体。要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华为、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大力投入新基建,政府、市场和企业相互支持配合,市场能干的尽可能交给市场,这样更有效率,政府提供财税、金融等基础支持。区分基础设施和商业应用,前者是政府和市场一起,后者则更多依靠市场和企业。
五是新的内涵。除了硬的“新基建”,还应该包括软的“新基建”,即制度改革。如改革医疗体制,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落实竞争中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积极性等。
“四万亿”释放潜力
“新基建”不仅能够短期扩大有效需求,而且能够长期扩大有效供给,通过增加资本存量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在所有宏观对冲政策中,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无论是减税、基建、现金补贴还是消费券等工具,都是要么通过央行发行货币,要么通过政府增加债务。从债务周期或金融周期的角度来看,关键是考虑当前增加的债务能否带来未来的收入。纯粹通过货币超发刺激消费不会有资本形成,不会提升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只会导致巨大的债务悬空和金融风险,削弱长期竞争力。
比如美国长期超发货币,过度消费,导致2007年次贷危机和2020年流动性危机,竞争力大幅下降,霸权地位不断削弱;南欧国家寅吃卯粮,国家高福利、低储蓄、高负债,引发了2009~2012年欧债危机,让曾经财雄势大的欧洲日薄西山。反过来说,扩大有效投资可以增加资本形成和未来收入,提高长期经济增长潜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中国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实行大规模超前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成功应对了危机,也为中国经济高增长和制造业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中国经济奇迹的秘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是大规模超前基础设施建设的受益者,抓住了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红利。没有适度超前的基建,怎么会有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没有超前的网络宽带建设,怎么会有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发展?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中国通过增发长期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成功地应对了危机,还为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成为“世界工厂”以及经济高速增长集聚了巨大能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国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当时争议很大,但现在看来意义重大: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释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潜力。
长期以来,中国进行大规模超前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研发和铺设,成功培育了一批批新经济、新技术。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新零售、人工智能、共享出行、5G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催生出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世界级科技巨头,全球经济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改革开放初期有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经过几十年的“基建狂飙”,今天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基础设施,为吸引全球跨国企业、布局最完整的全球产业链、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破局美国“新冷战”战略遏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字路口与投资良机
“新基建”是未来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设施支撑,是大国竞争的关键胜负手。随着新基建的逐步展开,营商环境、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领域的完善,对上下游行业有很强带动性。以5G为例,未来将以万亿美元级的投资拉动十万亿美元级的下游经济价值,中美两国将决战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经历了1G空白、2G落后、3G追随、4G同步的发展历程,今天我们终于在5G时代走在了前沿,在标准制定、产业链配套等方面拥有了话语权。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智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底层支撑。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车联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应用场景的不断成熟,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
中国经济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公共政策正面临重大抉择。危机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应对,能否化危为机。比如贸易摩擦,虽然一开始是危机,但我们化压力为动力,大幅加快了久拖不决的改革开放进程,坚持了市场化方向,为经济社会转型赢得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1998年遭遇金融危机后,我们推动了国企改革和住房改革。2001年面对“狼来了”的担忧,我们主动拥抱全球化,加入WTO,极大地释放了人口红利,开启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
当前面对疫情全球大流行、贸易摩擦、增速换挡、结构转型等重大挑战,中国力推新基建,此消彼长。我们深信,在这场史诗般的改革战役中,经历过改革开放转型洗礼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