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新基建 > “新基建”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详情

“新基建”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郭朝先 / 2020-07-07 13:41:07

“新基建”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三、“新基建”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新基建”具有3重属性: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二是现代基础设施,三是数字化平台。不同属性正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新基建”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首先,“新基建”是一种固定资产投资行为,投资就具有乘数效应,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态势下,通过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可以发挥投资的“逆周期”调节作用,这对于当前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仅从投资的角度来理解“新基建”显然是不够的,因为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只具有短期效果。其次,“新基建”属于现代基础设施,并且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地基”,作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新基建”可以为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支撑。这一点,显然具有长期的深远意义,这是我国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依靠和支撑。再次,“新基建”中的“基”与其说是“基础设施”,还不如说是“平台”更贴切,作为数字化平台,“新基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一方面,新型基础设施的形成促进了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经济发展可以为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赋能,使得传统产业“如虎添翼”、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这具有长期效果,即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形成不仅有利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产业新生态,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服务(详见图1)。 
 
“新基建”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一)“新基建”投资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
 
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基础设施建设首要的作用就是带动经济增长。投资将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产业关联与传导机制带动经济发展,表述投资增量对经济拉动作用大小的概念是投资乘数。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投资乘数有不同的测算方法,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进行测算。
 
常用的投入产出模型是一种开启式模型,即以中间产品(第一象限)为核心,以总产品为研究对象,以最终需求为外生变量建立的模型,衡量的是最终需求变动与总产出变动之间的乘数效应。如果将最终需求中的消费及初始投入中的劳动者报酬内生化(所谓“居民部门”),归并到第一象限,则这时所构建的模型称为局部闭模型。相对于开启式模型,局部闭模型通过将外生变量内生化,使投入产出完全经济联系扩展到原本外生的变量,不仅能够反映居民消费、劳动报酬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使投资作为外生变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加全面和深入,通过收入与消费的连锁正反馈,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及收入都得以更大程度的提高,这是传统投入产出开启式模型所不具备的。
 
“新基建”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本文利用最新的全国投入产出表(2017年的149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并比较“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差异。假定传统基建的投资构成(即投入产出表中的固定资本形成向量)为:工业:建筑业:服务业=30%:60%:10%;“新基建”的投资构成为:工业:建筑业:服务业=45%:30%:25%。这个假设的依据是“新基建”在有形的建筑物构建方面将显著少于传统基建,这里假设在传统基建中建筑业占比为60%,而“新基建”中建筑业占比下降到30%,相应地,“新基建”将投资更多的新机器、新设备,并需要更多新技术和服务的支撑,因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例都将上升,这里假设“新基建”建筑业占比下降30%的份额由工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15%来填补。将上述比例按照专家评分法分配到各细分行业部门中去,得到更详细的固定资本形成向量,作为测算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数据基础。
 
测算表明,假设用100亿元投资搞基建,投资传统基建将拉动GDP增长200.98亿元,投资“新基建”将增加GDP增长202.05亿元。“新基建”比传统基建拉动GDP增长仅多出1.07亿元,这个多出的幅度不到1%,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可见,无论投资“新基建”还是传统基建,当前我国投资乘数都约等于2。这个数值与国家统计局十多年前测算的投资乘数大体相当,当时他们测算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乘数大体为1.5~2.2,其中,固定资本形成乘数的平均值为2.2。
 
但在拉动GDP增长结构方面,“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同样基建的投资额,“新基建”拉动各产业新增增加值比例为:农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服务=7.55%:5.98%:28.36%:3.30%:3.95%:50.87%;而传统基建拉动各产业新增增加值比例为:农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服务业=7.50%:6.54%:27.26%:3.63%:7.58%:47.49%。可见,传统基建拉动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表现更突出,而“新基建”拉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更抢眼。从细分行业看,“新基建”将拉动更多细分行业更明显增长,在149个分行业中,“新基建”比传统基建拉动增长更多的行业达到101个,占比超过2/3,说明“新基建”更能实现“包容性”的经济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基建”比传统基建在拉动农业、轻纺工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业等作用更突出,而传统基建比“新基建”在拉动重化工业、资金密集型行业方面更显著。这是因为“新基建”需要投资更具有技术含量的机器、设备、材料、软件、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更具有生产的“迂回性”,因此,能带动更多细分行业的增长。考虑到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资金密集型行业,说明沿用旧思路继续搞传统基建,还容易恶化产能过剩问题,不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新基建”则可以有效避免这种问题发生。 
 
(二)“新基建”为中国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支撑
 
如果说“传统基建”(以“铁公机”为代表,主要指的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是工业社会的基础设施,那么“新基建”则是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当我国从工业经济迈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内涵也随之变化。“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可为中国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支撑,是传统产业升级和数字转型的重要支撑,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中国工业化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经验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这就是“要想富、先修路”顺口溜的真谛。中国要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弯道超车”“变道超车”,“新基建”必须先行。因为,“新基建”将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加速各行各业向“智慧产业”发展转型。比如,5G网络的建设与应用,将成为“新基建”部署并扩展到产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高速公路”。“新基建”还可将一些传统产业从“线下”搬到“线上”,达到为中国经济赋能的效果。
 
“新基建”一端连接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接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对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新基建”不仅刺激制造业等“生产型”投资,而更多依赖“消费型”投资,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的基础设施。“新基建”连同建立在其上的数字技术应用,将赋能中国经济,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动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变。
 
(三)“新基建”“平台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新生态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数字基建”为代表的“新基建”将向平台经济方向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新基建”为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加快与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的技术交叉融合,引发群体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诱导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大量涌现,这个过程包括制造与服务的战略与业务协同、跨界融合、业态与模式创新等,从而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基建”之“新”,在于其构筑起了“平台”这种新的结构性力量,充分发挥数字对经济发展放大、叠加、倍增、融合等作用,产生网络效应、平台效应和赋能效应,推动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相对于传统基建而言,“新基建”形成的“平台”产生的应用及其产业生态,产生了“一业带百业冶的倍扩效应,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可类比为“冰山效应”,“新基建”产生的应用及其产业生态是其“冰山的水下部分”,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将产生一个高达至少万亿级规模的大市场。比如,5G的建设将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上游主要是基站升级(含基站射频、基带芯片);中游网络建设(网络规划设计公司、网络优化/维护公司);下游产品应用及终端产品应用场景(云计算、车联网、物联网、VR/AR)。上中下游里面又可以包括器件原材料、基站天线、小微基站、通信、网络设备、光纤光缆、光模块、系统集成与服务商、运营商等各细分产业链。包括5G在内的“新基建”及其应用,将带动汽车、制造、电网、农业、零售、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飞速发展,自适应的智能应用将取代人工驱动的在线应用等,使产业新生态蓬勃发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